读后感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读后感2000字范文汇总九篇

| 点击:

【www.gdhonghuitai.com--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读后感2000字范文汇总九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读后感2000字

  民族从来都不是空洞且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在的社会实体。费孝通先生在和众多的少数民族进行直接接触后认识到,民族是一个客观普遍存在的“人们共同体”,是代代相传,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1]。1951年费先生参与西南访问团进行社区研究,这段经历打开了他对于中国各民族的认识和研究之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即是他对于我国民族关系提出的一大重要认识。

  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奠定了多元文化的原始格局。中国考古学于20世纪50年代起获得的一系列突破研究,为论证中华民族早期历史环境状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新石器时代在中原两河流域中下游的生态条件优良,足以让中华民族的先人创造具有特色的文化。自中国朝代建立,先人之文化又在朝代的更迭兴衰中不断传承,延伸出更新的生命力量,绽放了别样的时代火花。

  汉族的形成无疑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汉族构成了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核心。从人口角度,汉族在1982年的总人口已经超过9亿4300万,占据中华民族总人口的93.3%;而根据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汉族人口已达12亿863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1.11%。这种人口数量的绝对优势让汉族在中华民族中有着相当庞大的体量,其在各个民族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从地域角度,汉族的聚居地区环境相对优良,以适宜农耕的平原地貌为主,许多联结各片地域的交通要道与商业据点中都有大量的汉人聚集,能够联结东西南北,通过一个个信息集散节点构筑起庞大的交通网络。大部分少数民族在地势地貌上没能如汉族一般占据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他们生活的场所以高原、山地、草场为主,经济发展方式上与汉族是不同的农业类型。费孝通先生认为,汉族凝聚力的来源之一是汉族的农业经济,“任何一个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平原,落入精耕细作的农业社会里,迟早就会服服帖帖地融入汉族之中”[2]。在学界中,其实对于汉族处于“中心”地位还是“核心”地位有着一定的争议。苏航提出,费孝通在中华民族一体理论中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史观是一种建立在各民族普遍联系这一“整体史观”基础上的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凝聚叙事模式[3],将汉族作为“核心”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在各民族的联系网络中汉族作为支撑骨架的重要作用。

  以汉族为核心向周围各族不断辐射,使得各民族出现融合的趋势,形成多元的结构。民族杂居和融合在中原的统一、北方民族的不断输入中达到了历史高潮,少数民族与汉族形成了相互充实的关系。随着经济中心不断向南方转移,各民族也不断向南迁徙,长江中下游的聚居规模逐渐增大,西部的民族逐渐向东流动,语言、风俗、服饰、饮食、传统文化都在逐渐融合。民族在融合中又清晰地区分了你我,于统一体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构成了丰富多元的内涵。这种“多元”的含义并不仅仅限于历史构建出的多元融合过程,更多的是在这漫长发展图景中,不断演变而生的一种现实多远而非历史多元的自我分化趋势[4]。

  明了“核心”与“多元”的内涵以后,“一体”的结构也就变得清晰。汉族作为富有凝聚力的核心,将多元的其他少数民族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层次丰富、内涵多元的统一体。

  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华各民族的实体中已然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意识,各民族意识作为基础层次,中华民族意识作为高级层次。高级层次的民族意识在基础层次的民族意识中起到凝聚核心的作用,同时不同层次的认同可以并行不悖。该理论后来被陈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多层次论。

  在此格局下的民族认同有着丰富的层次,需要从对本民族的认同到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两个层面分析。民族认同首先是对本民族的文化、自己的民族身份进行认同,能够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内涵和特色风俗,保持认可的基调,从而形成鲜明的民族认识,进一步做到认同。这种认同过程带有高度的自觉性。在认同了本民族身份以后,这种认同感上升到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认识到自己的民族隶属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构成了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元素。

  民族认同在当前需要与国家认同相联系。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在多元一体格局视角下是一个值得探索的主题。“民族”与“国家”在概念上都具有统一集体的内涵,具有相似的特征,也有一定的差异。想要弥合两种认同之间的差异,需要“中华民族认同”这一中间环节[5]。

  但是现实问题就是,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认同越强烈,反而不利于民族认同向国家认同上升,这是一种很难调和的矛盾。这也是我想谈论的一种缺憾。如果说之前的段落是在迎合时代要求,作为少数民族,我想说的却远远不止这些。原文里这一段以后其实是大篇章的夸赞和歌颂历史功绩,同样我也是发自真心写下那些话语,但我总觉得还不够,我想说的应该更多。

  我的民族,侗族,或许不算一个太知名的少数民族,我们自己的民族服饰也并不能说有多亮眼,没有蒙古族藏族的纹饰,没有苗族彝族那般精美的挂饰,朴素的蓝色衣裳,纯粹的笑容其实就够了。侗语在我们本地几乎很少被使用,会说的人也只存在于非常老的一辈之中,加上侗语并没有成体系的文字,极难被记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说方言和普通话,不会想到要说侗语,毕竟也不会。其实我并没有深刻地想过少数民族与汉族有什么不同,我们已经彻底奔赴在汉化的路上,再也无法掉头。

  身在民族院校,少数民族身份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得到了重视,大家会问,“啊,你是少数民族的呀!”,不过对话也往往终止于此。那些颜色鲜艳的民族依旧广泛地被人们记住,学校拿作品出去展演,主角也常是方便挖掘内涵的、拿的出靓丽东西的民族,然后再反复把人们早就知道的东西一层一层刨出花,鸟,鱼,走兽。更多的民族隐藏在社会秩序中,我们没有艳丽的颜色,我们没有强烈的宗教依附,淡淡在民族画卷上点下一笔仿佛就是我们的宿命所在。这样是安全的,没有力量抗衡的,但我安慰自己,有些文明并不是被遗忘了,而是在选择中被遗弃了。

  我对民族学的了解并不算多,很多事我也并不愿意去妄言。我知道有人在保护,有人在铭记,有人在风雨桥上不断穿行,有人在力争为残存的文明修补岁月带来的一次次痛的裂缝。我想知道,我们的神,萨岁姆妈,你依旧在山林间保佑路过的侗寨男女们吗?

  而我无力对抗,只能简单地思索我们的历史,片刻地回想文明深耕的影子。我不知道那片影子下的土壤里,是不是还有着等待发芽的种子。也许它在梦里开着花,但至少现在,我只能看见光秃秃的田野,文明的泪水无力浇灌这片荒原。

【篇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读后感2000字

  中国从一个被其它国家欺辱的小国慢慢演变成一个大国,期间少不了民众的努力。因为有了民众团结一心的精神,所以中国才会如此迅速的变成一个大国。2008年奥运会中的“中国元素”令人惊叹,中国的历史令所有人感到震撼,中国在奥运会中展现的无疑让其他国家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新的看法。十年之间,中国的科技与生活改变了许多。十年前,买一件衣服就要坐半个小时的车,十年后,我们在电脑前点点鼠标就等着卖家送货上门;十年前,电视机还只是有29英寸,笨拙无比的大盒子,

  十年后,56英寸的液晶电视挂在墙上,还能看3D电影!

  不管是台湾或是澳门,该是我们的就是我们的,因为台湾人民和澳门人民都热切的希望回归于我们的大家庭——中国!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是中国不可缺少也不愿缺少的。朱光亚为了建设中国,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ECA)的旅费,告别女友取道香港回国。他召集鼓动全美中国留学生回国建设家园,并在公开信中说道:“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浇灌出灿烂的花朵。我们中国是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中国是一个用无数革命烈士的身躯架成的,是一个用无数鲜血染成的,是一个有无数坚强不屈的精神所建成的国家。它拥有的不止是我们所看到的点点滴滴,它就是一头沉睡的雄狮,蠢蠢欲动,它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它会爆发出强大的能力,令所有人都为之感到震撼,为之感到自豪。中国,这个温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令人无法预测到它的未来,因为它的人民们都有着坚贞不屈的精神。它,将成为世界闻名的一所国家。不因为别的,只因为它有一直支撑着它的人民们。

【篇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读后感2000字

  全书以费孝通向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召开的“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供的《民族研究-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与思考》代序,以其《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1989,香港中文演讲)、《中华民族研究的新探索》(1990,国家民委研讨会)为导论。费先生言其研学之困,讲少数民族学不以民族学对等,任何民族研究都根植民族整体。两问有力。一,如何从于民族关系之上研究个别民族历史,同样,改变以"汉"为中心视角构全中国史;二,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是否意味更大程度的汉化,则其何以保有其"多元",使共同繁荣不至为趋同。余下篇幅,引典复调,频频立场,不书。

  略记中华文明之发端如下。

  新石器时期黄河中下游的东西文化区。其中中游文化序列为:前仰韶文化(前6000-前5400)-仰韶文化或称彩陶文化(前5000-前3000)-河南龙山文化(前2900-前2000),其后可能约夏。下游文化序列为:青莲岗文化(前5400-前4000)-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山东龙山文化或称黑陶文化-前2000)-岳石文化(前1900-前2000),其后可能约商。新石器时期长江流域文化亦然两分。下游文化以太湖平原为中心,序列为: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4400)-马家浜/崧泽文化(前4300-前3000)-良渚文化(前3300-前2200)。良渚文化与龙山文化关系密切。中游则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序列为:大溪文化(前4400-前3300)-屈家岭文化(前3000-前2000)-清龙泉文化或称湖北龙山文化(前2400)。长江中下游后期文化都受到黄河流域下游龙山文化渗入。

  据考,“中国”一词始于西周,证现余1963年在陕西宝鸡贾村出土的何尊,其铭文称:“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复禀(逢)王礼福,自(躬亲)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至春秋,中原称“华夏”,秦楚仍“夷狄”,战国七雄则以“诸夏”并称。孔颖达疏左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显夏夷限域、尊卑之别。

  陈连开教授观点,秦汉时代中原大一统同期,北方游牧地区也实现了匈奴人的全面统治。二者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演化进程的重要一环。南北的地理界线以长城为始发。农民择良田居,“有家而乡”、紧守故土;牧民则逐水草。笔者以为,中原及北并峙,而绝非两立。农牧间依然依托中原政权馈赠/互市或民间贸易互通有无,常称“马娟互市“、”茶马贸易”。汉武帝时期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威武、张掖的设置扭转了牧攻农守的局面。

  梁启超于二十世纪初曾言,“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20年代,顾颉刚提古史观为“层累地造成”。1927年蒙文通撰《古史甄微》,讲中国远古族群可分江汉、海岱、河洛三系;30年代,傅斯年通过《夷夏东西说》指出黄淮流域各部落可东(夷与商)西(夏与周)二分;1943年徐旭升《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概括中国远古部落集团可三分为华夏、东夷、苗蛮。

【篇4】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读后感2000字

  为全面贯彻“一会”(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年动员大会)、“一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和“一讲话”(张春贤书记在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年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折不扣落实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和阿克萨克马热勒乡党委的安排,自治区统计局住村工作组结合实际,协助喀玛勒克(1)村党支部制定了民族团结进步年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将坚持“四项原则”、主打“九个一”活动,把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即在乡党委的安排下,由村党支部主导,工作组协助,村警务室配合,全员参与,形成强大合力、营造浓厚氛围,争创县、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二是坚持“五个结合”。即与访惠聚活动三项重点工作、六项任务相结合;与保障改善民生及精准扶贫相结合;与争创“五无村”相结合;与“两学一做”相结合;与村委会换届选举相结合。三是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做到月月有活动,贯穿一整年。四是坚持时间到月、责任到人。确保各项活动既扎扎实实、又有声有色。

  贯穿全年的“九个一”民族团结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分别是:

  一是开展一次民族团结大宣讲活动。4月底,由工作组组长、副组长宣讲“一会”(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年动员大会)、“一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和“一讲话”(张春贤书记在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年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二是开展一次“情暖校园”活动。“六一”前夕,工作组将为村小学捐赠一套音响、一副篮球架、一批电视电脑、一批舞蹈服装、一批爱心衣物等。

  三是开展一次“民汉同吃一桌饭、民族舞蹈大家跳、民族歌曲大家唱、民族食品大家品”系列“融情”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四是开展一次“村干部、庭院经济带头人、精准脱贫积极分子”北疆取经活动,到昌吉州经济发达乡镇学习考察。

  五是开展一次结对子家庭“走亲戚”和“城乡青少年手拉手”活动。工作组成员和村民结成家庭对子,暑期组织5对家庭的子女互访对方家庭。

  六是在村干部、工作组、“80、90、00后”及村小学中开展一次“双语之星我最亮”竞赛活动。

  七是开展一次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才艺展演活动,特别鼓励工作组和村民以对子形式参加表演。

  八是开展一次“民族团结之星”评选活动。表彰一批在民族团结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村干部、村民、民兵、工作组成员和村警务室成员。

  九是多方协调,落地一批惠民生项目。使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争取年内摘去自治区级贫困村帽子。

【篇5】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读后感2000字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的是几千年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揭示的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彰显的是团结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伟大梦想的信心决心。对于这个趋势和目标,社会各界高度认同,我们要加深对这一重要论述的全面理解,做好相关工作。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靠说,又要靠做。有人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落在“意识”,便觉得这完全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事,只要把道理讲清楚、把宣传做到位就可以,并不需要做其他工作。事实上,存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也反作用于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意识”,也实实在在影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涵盖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方方面面,既应在思想上教育引导,讲清讲明中华民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共同体;也应在实践中步步推进,积极营造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更好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更好交往交流交融。只有既说又做,既说得好又做得实,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民族工作主题主线,也是其他各项工作都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人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是民族工作的任务,具体涉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城市民族工作等,只要完成了这些任务,就算是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实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到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未来,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工作所能涵盖,更不是民族工作部门一家的事。如同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而远远不仅限于政法部门的工作一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要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各个领域、各项工作都应体现这一点,而不能与此相背离。比如,在实现脱贫奔小康的时候,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确保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如果发展长期失衡,就容易造成民族关系失衡,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在出台一些具体帮扶政策的时候,应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实际,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面向少数民族,也要面向汉族。有人认为,只有少数民族中才可能存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问题,汉族中不会存在。事实上,少数民族中可能存在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汉族中可能存在的“大汉族主义”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敌。少数民族如果只认同本民族而不认同中华民族是危害,汉族如果只认同汉族是中华民族而忽视其他民族也是中华民族同样是危害。因此,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这就要注重广泛性,既包括少数民族,也包括汉族,就要引导各族群众都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民族团结大局。任何把本民族自外于中华民族或是将兄弟民族疏隔于中华民族之外的言行都要坚决反对。

  第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把握“一”和“多”,构建起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有人认为,讲中华民族和讲各民族是对立的,讲中华民族就不能讲各民族,讲各民族就等于否定了中华民族。这样的理解本质上是没有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交融互鉴。各民族同胞都是骨肉兄弟,都可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更好享有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增强作为新时代中华儿女的自信与自豪。中华民族历来都是一个具有无穷创造力和强大包容性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要人为取消民族特色、消除民族特点,而是要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把中华各民族更好凝聚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更加团结一致地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篇6】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读后感2000字

  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民族学文选》,终于断断续续地看完了。

  说起费老,幼时因他曾任民盟中央主席,熟知其名,却不知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他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对“文化自觉”的表述。再深入了解一些,首先抓人眼球的,竟不是他的学术思想,而是他人生经历的一个大变故。

  1935年秋,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的费孝通,接受导师史禄国教授的建议,决定利用留学前的时间,参加广西省政府组织的调查队,前往金秀大瑶山,对当地瑶人进行社会调查。因社会调查中女性有更多便利,他的女友、同为社会学研究生的王同惠便一同前往。为同行方便,两人于出发前结婚。

  调查近尾声时,在转移途中,费孝通落入猎人陷阱受重伤,王同惠孤身下山求援,不慎跌入溪涧溺水而亡。事故前两人所写的《桂行通讯》,以及费孝通养伤期间整理的《花蓝瑶的社会组织》,作为早期民族学调查文献,收入该书的第一部分。

  现在翻看日记体的《桂行通讯》,可窥见费、王二人的不同性格。费孝通所写部分一板一眼甚是正经,而王同惠写的几篇,则活泼随性得多。此次调查中,两人有分工,费孝通侧重于“体质调查”,具体来说,就是测量身高、头围、双顶径、枕额径等身体数据,王同惠则发挥女性优势,在瑶山村落展开社会调查。

  因文笔洗练克制,《桂行通讯》读起来仿佛瑶山社会一幅瑰丽画卷,更加上费孝通在《花蓝瑶的社会组织》的编后记中赞其是“充满着友爱的桃源”,便觉得瑶山真的是一个美好的研究样本了。然而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回归学术研究,追忆50年前瑶山调查经历时,才吐露了些当年的艰辛。

  “大瑶山的山势很险。我1935年进去时,一天只能走一个村子。”

  ——《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

  “当时的大瑶山里,老林密箐,羊肠小径,野草蔓生,道路不辨。”

  “我初访瑶山时,曾在冷冲住过他们(注:指过山瑶)的竹棚,晚上寒风透过竹墙缝寒气袭人。”

  ——《瑶山调查五十年》

  也许正是这些苦辛,他才在《花蓝瑶的社会组织》里写道:

  “这时我走得满身是汗,一停被风吹了,不住的打战,后来向主人讨了火,烤了一回,才舒服了一些。火真是初民的命根,所以每一个瑶民身上都带着一匣洋火,每家都有一个生火的地方,若是人可以离了火生活,也许就可以没有家庭了。”

  除瑶山调查外,该书后两部分,分别辑录了费孝通1951—1957年,以及1978年以后的文章。如果说只读一篇,自然要读题名作《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据费老在《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中介绍,该文原是20世纪50年代在中央民族学院开设综合介绍各民族历史的基础课时,准备的讲义,1989年应Tanner讲座之约到香港中文大学讲演,以该讲义为蓝本撰写成讲稿。按费老自己的总结,该文主要论点有三,整理归纳如下:

  第一,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已结合成的互相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

  第二,中华民族在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中,汉族发挥凝聚作用;从多元形成一体后,一体不再是汉族而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

  第三,高层次(中华民族)的认同并不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各民族)的认同,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整体中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如果说还要再读一篇,则非《发展为少数民族服务的文艺工作》莫属。该文没有小标题,但读完之后,提纲自然就浮现在脑海中了。

  一、文艺要为人民服务

  二、文艺要为少数民族服务

  (一)承认民族区别的合法性

  (二)承认少数民族具有自己特色的文艺

  三、少数民族文艺的内容

  (一)促进民族团结

  1.向汉族群众宣传反对大民族主义

  (1)介绍少数民族的美德:热爱劳动,热爱本民族;在感情上确立平等的观念,觉悟到大民族主义的丑恶和罪过

  (2)体会并同情少数民族对汉族的隔阂;通过文艺把新的亲切的感情传达给少数民族

  (3)文艺工作是宣传民族政策的有效工具,为少数民族服务的文艺工作必须要受政策的指导

  2.向少数民族宣传新民主主义民族政策

  (二)推动少数民族社会改革

  1.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条件

  2.少数民族社会改革中的不正确思想

  (1)汉族干部包办代替;不考虑民族区别,把适合于汉族社会所进行的改革,不加区别的搬到少数民族地区;“等他们觉悟不知道要什么时候哩”

  (2)少数民族积极分子急于改革;“恨不得一天之内就追上汉人”

  3.少数民族社会改革一定要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由本民族自己来进行

  (1)各民族在同一时间需要的社会改革是不同的,必须从具体情况出发

  (2)根据他们已有觉悟的程度,启发他们提高和巩固;文艺工作的任务就在进行适合于一定社会条件的启发和酝酿工作

  (三)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掌握民族政策,熟悉服务民族的社会情况,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下工作,必须克服轻视政治学习的错误思想

  四、少数民族文艺的形式

  (一)民族性

  少数民族自己熟悉的形式;“从少数民族中来到少数民族中去”,学习→加工和提高→回输

  (二)决定于该民族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

  (三)社会发展后,对于文艺形式就会产生新的需求

  (四)新的文艺形式,要从原有基础中优良的一面发展起来,甚至实现“弯道超车”

  要说向社会学家学写文章,还得精读费老为《盘村瑶族》所作的序。

  “科学研究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它必然是一个由粗及细,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个由局部、片面到全面、完整的过程。我们不能对一个初学者做出过高的要求,我认为只要树立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备了锲而不舍、绝不自满的精神,做一分工作,就是在学术大路上前进一步。

  “本书的两位作者为了增加我们对瑶族的认识,这三年里付出了大量劳动,不仅是脑力劳动,也包含着艰苦的体力劳动。……我相信他们的劳动是有收获的,这本书就是他们收获的证明。”

  “也许应当在这篇序文里说明一下,我对这项研究除了倡议之外,并没有出过多大的力量。……学术工作是复杂细致的脑力劳动,我们作为老一辈的先驱者对下一代的长成固然具有辅导的责任,但是必须认识到这种脑力劳动贵在自觉和创造。”

  “我受到启发,发现问题,做出设想。这些我都毫无保留地告诉本书的作者以及对这问题有兴趣的人。如果我的思想活动对他们发生过影响,那是出于他们主动的吸收,而且是经过他们的消化和改造的。”

  “这三年,我确是紧紧跟着本书两位作者的工作在学习。同时,我还得说,正因为我一直很注意尊重调查者的主动性,所以这本书里所表达的看法,有些和我的看法不完全相同的。”

  “我尽管不断地向他们提供意见,但是并没有自己动笔去修改过他们的原稿,我希望能看到中年的研究工作者能自己站立起来向科学进军。”

  很委婉,也很严厉。

  最后一篇《民族生存与发展》直面了一个问题:“人重要还是文化重要?”换句话说,对于少数民族,是保留文化放弃发展机会,还是先致力于发展?费老受到澳大利亚Tasmania岛上最后一个土人死去的冲击,以及在加拿大看到保留地里印第安人的生活状态,认为民族平等首先要保证民族生存。

  我想起2020年国庆到甘肃旅游,留宿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街道上寂静得不像样。纳闷了半天,才意识到当地人都利用节假日出门旅游了。县城不大,街道和房屋新近做了翻建和美化,干净整洁,不输城边的雪山。街面上店铺不多,却有不少是专营裕固族传统服饰。发挥自身的民族优势,在自己的经济基础上站起来,才有了更大的自由去选择生活方式,去发展本民族文化。

  在该文的末尾,费老又冷不丁提到一件事,有点破防:

  “……我一生做过很多梦。我和我的前妻王同惠在学生时期就翻译了《甘肃土人的婚姻》,当时她就说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写土族的书,而要外国人写。我们就是在那时下决心要努力去认识中国,自己把道理搞清楚。”

  “认识中国”,这个在地理上“自在”的中国,又在历史上和我们一同形成的“自觉”的中国。

【篇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读后感2000字

  【摘要】:通过对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阅读,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与五十六个民族的关系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进行论述以及谈谈自己的理解。我国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有一个漫长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既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多元一体

  1988年,费孝通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国际最著名的学术讲演活动之一―“泰纳讲演”中作为主讲人所作的演说,在演讲中提出了著名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在演讲中,费先生开宗明义的提出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地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一、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费孝通先生在文章中从考古学角度分析,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多元的起源,在中华这片土地上陆续发现了直立人、早期智人以及晚期智人,这也说明中国这片土地也是人类的起源之一。新石器时代文化交融和汇集,两河流域黄河下游以及长江中下游存在着异彩纷呈的不同文化圈,这正是中华民族多元的起点。汉民族的形成成为了中华民族凝聚核心,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时代的割据局面,但只是统一了中原地区,与此同时,匈奴在我国北方民族建立了第一个游牧政权,结束了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统一,对加速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和加强与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做出了贡献。而南北民族混合和汇聚才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进一步的完成。费先生也谈到,汉族人口的壮大不是单纯靠人口增长,更重要的是靠吸收进入农业地区的非汉人,所以说是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

  我国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有一个漫长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既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这种现象很早就为我国古代封建史学家所熟知,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代表了我国传统的对历史上统一和分裂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道出了我国历史上统一之后会发生分裂,分裂之后有必然统一的交替重复的现象。但也不乏一些历史学家他们站在封建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用封建迷信等唯心主义的观点歪曲这一现象,以为统治阶级的改朝换代,寻找理论依据。

  近现代一些国外西方的研究学者,也研究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把汉族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对立起来,认为中国就是指汉族所建的王朝,而不包括其他少数民族,或由它们所建的王朝。这样,他们就歪曲了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含义,把统一仅看成是汉族对其他少数民族一时的武力征服,或把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对中国的统一说成是异民族对中国的征服。他们还歪曲我国历史上分裂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所建的割据政权或地方政权的历史,否认这些民族曾长期统一在中国中央政府之下,逐渐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组成部分的事实,甚至把少数民族聚居的我国的西藏、内蒙、新疆、东北等地视为中国之外的“独立国家”。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恰恰是对他们最好的回应。

  从秦始皇统一我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起,至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式形成,两千多年的时期内,统一得到不断地巩固和发展,特别是经过秦汉、隋唐、元明和清四次大的统一,每一次统一都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向前一步发展,到清朝初期,最终使我国形成了近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时间也最长。虽然在统一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局部和暂时割据,甚至公开的分裂,如三国至南北朝,五代十国和南宋与金的三次对峙,但分裂的时间很短,乱而不散,分而复合,而每一次新的统一都促进了个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联系和交流,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同样表明了中国的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中华民族与五十六个民族的关系

  ,费孝通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这篇讲话(《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论点:第一是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我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第二是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由于他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第三是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一直以来,“民族”这个词语被分别运用于“中华民族”以及“五十六个民族”两个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学术界从1939年顾颉刚老师提出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开始,有过三次大的争论。马戎老师在自己的文章“如何认识‘民族’和‘中华民族’――回顾1939年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中详细介绍了这几次大的争论。由此可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五十六个民族构成了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整体。因此,在一方面,我们不仅要加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也要促进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发挥自身优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小结

  中华民族是以多元起源,多区域不平衡发展,反复汇聚与辐射方式作矛盾统一运动,各兄弟民族间,农牧分区明显而又相互依存互为补充;语言族属复杂,而又在全国范围内共同使用汉语作为交际工具;各有自身形成发展的历史而又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斗争、混杂、融合,同时也有分化和消亡,形成了一个由众多民族你来我去,此兴彼替,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即各具个性,又具有多层次共同性的统一体。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分分合合”的历程中,终于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族群,形成了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一体”。几千年来,中华大地的民族格局在一直不断演变,但无论如何,其都是以大一统为前提。总之,我们应当从现实出发,从多元、演变的角度出发,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加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同时也要发挥五十六个民族自身的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8】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读后感2000字

  当中华民族的巨大航船,穿越历史的波涛,驶向复兴的彼岸,整个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梦想,将怎样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展开?走向复兴的中国又会带给世界什么?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近平主席的讲话,再次向世界传递了实现文明复兴、建设和谐世界的中国理念。坚持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始终不变的战略抉择。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翻开历史,“七下西洋”播撒和平友谊的种子,“丝绸之路”留下互利合作的足迹。讲信修睦、善待他人,文明塑造出敦厚平和的民族禀性。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交流孕育出推己及人的民族文化。近代以来的列强入侵和连年战乱,将中华民族拉进苦难的深渊,留下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迈上复兴之路的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世界和平。

  和平与发展,互为条件。地球村中,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没有和平环境,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同样,离开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为自身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我们紧紧抓住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互利合作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起飞,迈向梦想的脚步坚实而稳健。以和平推动发展,以发展捍卫和平,中国的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传统模式,为赶超之路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与世界同分享,是中国梦独具特色的重要内涵。从“入世惠及中国、也惠及世界”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在与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始终追求良性互动、互利共赢。无论是开放市场、引进技术、吸引投资,实现30多年来日新月异的跨越式发展,还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共同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和国际金融危机,我们都着眼于取长补短、合作共赢,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倡导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彼此包容,推动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未来的道路上,中国梦必将进一步焕发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中国梦想是复兴之梦、发展之梦,也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坚持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终将完成民族复兴伟业,也终将成为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保障。

【篇9】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读后感2000字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56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赶走了帝国主义侵略者才诞生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社会主义祖国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各民族之伺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正是这种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大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民族的联合和国家的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尽管在新中国建立以前,总的说来这种联合不可能是真正平等的,统一也只是相对的,仍保留着某种封建割据状态。但是,它毕竟给人民带来和平建设的环境,减少了某些民族统治者为争权夺利而挑起民族仇杀的机会,排除了分裂时期许多人为的障碍,为各族人民顺利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抵御外来侵略的力量。因此,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必然表现为为维护统一、反对分裂而斗争。古代史上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两次大分裂以后又分别重归于统一的事实,是中华民族伟大向心力的生动表现。汉族的隋文帝、宋太祖,蒙古族的元世祖,满族的康熙帝,都为中国的统一建立了不朽功绩。

  到了近代,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更支撑着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力量,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同帝国主义肢解中国领土、破坏民族团结的阴谋;同民族败类的分裂主义活动,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历史一再证明,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人民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一直蓄意挑拨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企图分裂、肢解我们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也极力鼓吹民族独立,脱离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大家庭。他们分裂阴谋虽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对,不可能得逞,但他们的破坏活动也决不会停止。在当前世界上许多地方民族冲突加剧,民族战乱不断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华民族的大局出发,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维护我国多民族统一的传统出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由于我国各民族已经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民族发生分裂,必然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导致战争发生,这样对国家、对民族、对每个人都会带来损失乃至灾难。相反,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环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心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民族团结就发展,民族分裂就倒退,这也是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得出的结论。

  通过系统学习使我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好新疆的稳定和民族团结工作对进一步推进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进一步认清民族分裂主义本质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把热爱祖国,振兴中华同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一起来。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向英雄人物学习,学习英雄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忠诚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尚情操;学习英雄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对工作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学习英雄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德;学习英雄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拼搏精神。通过学习英雄模范先进事迹,对照检查自己找差距,决心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弘扬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热爱本职工作,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本文来源:http://www.gdhonghuitai.com/content-71-1718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