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大全

格言读后感(锦集9篇)

| 点击:

【www.gdhonghuitai.com--格言大全】

刘星的《西窗法雨》一书,由一篇篇简短的小文章构成,多数以一个事例讲述一个个与法律有关的观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格言读后感(锦集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格言读后感1

《法律不强人所难》读后感

《刑法格言的展开》中讲到一句格言:法律不强人所难,作者将该格言直译为:“法律不强求不可能的事项或法律不强求任何人履行不可能履行的事项。

”也有其他资料定义为:“对于某一行为要认定其具有刑事责任,必须对该行为者期待能不为该犯罪行为的其他适法的情形。”是的,法律社会的规范,它不是以圣人、英雄为标准的,而是以一般人、普通人为标准的。

“法律不强人所难”这是一条西方法谚,是“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谚语表述,用一句较为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法律不强求任何人去做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法律不强人所难”的格言真正上升为刑法理论,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这个理论便是期待可能性理论。期待可能性理论**于1897年3月23日德国帝国法院对所谓“癖马案”所作的判决,该案的被告人是一名马车夫,受雇于一个以马车出租为业的雇主,长期驾驭一辆马车,使得马车夫对他所驾的马的特性早已有所了解,即在他所驾的两匹马中有一匹经常用尾巴绕住缰绳并用力压低,给马车夫在驾驭马车时带来不便。

虽然马车夫善意提醒雇主更换此癖马,但是雇主并没有采纳马车夫的意见,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1896年的一天,马车夫在驾驭该马时,此马突然用尾巴绕住缰绳并用力向下压,马车夫虽然尽了自己所能但没能阻止马车向前急奔并导致一人受伤。后来该马车夫以伤害罪名被提起公诉,原判法院宣判马车夫无罪,后该案被上诉到德国帝国法院,该法院认定了原判的结果驳回了上诉,他们的理由就是“认定过失责任,不能仅凭被告人曾经认识到驾驭有恶癖的马可能伤害行人,还要考虑被告人当时能否基于该认识而向雇主提出拒绝使用该马”。

显然,被告人不会冒失业的风险,也不会使用马,也就是说,被告人不使用马是没有预期的可能性的,因此被告人不承担过失或者故意的刑事责任。判决成立后,德国刑法学者以此为基础,将期待可能性从判例升华为理论。

基于案例以及理论的阐述,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判断,即期待可能性理论是与犯罪的主观方面相联系的,我国的刑法理论中过去很少有人论述该理论,但是从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来看,期待可能性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这体现在我国刑法第十六条: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这里的“不能抗拒”实际上就是指缺乏期待可能性的情况。

行为人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而导致损害结果发生,这实际上强调的是无法期待行为人去做不能引起损害结果发生的行为,如果行为人本可以抗拒造成损害结果发生的行为而没有抗拒,那就可以根据行为人主观方面的情况确定其有罪以及相应的罪名和刑罚。

虽然我们认为期待可能性与犯罪主观方面的故意和过失有关,但这种联系的性质却是众说纷纭。有人将期待可能性与犯罪的故意和过失这三者相并列;也有学者将期待可能性视为一个嵌入故意和过失的要素加以阐述,认为在没有期待可能性的情况下,犯罪的故意和过失不能成立;还有少数观点认为期待可能性是责任的阻却事由。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并不影响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应用。WWW..COM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对国民之自由的承认和维护,因为国民只有在意志自由的情况下的行为在法律上才是有意义的,如果缺乏意志自由,那么该行为从刑法的角度来看就属于不可罚的行为。期待可能性理论就是在强调对国民意志自由的尊重,即国民只有在意志自由的情况下,他的行为在刑法上才能被视为是可期待的,若缺乏这种意志自由,那么就缺乏期待可能性,即使行为造成了损害结果,也不能因此认为构成犯罪。

格言读后感2

该格言的基本含义是指在紧急状态下,可以实施法律在通常情况下所禁止的某种行为,以避免紧急状态所带来的危险,而紧急避险则是最能印证这一格言的例子。张明楷教授认为紧急避险应作为违法阻却事由来处理,其成立应当具有以下限制条件:第一,原则上只适用于刑法领域,也即刑法上被允许但民法可能要进行规制和处罚;第二,仅适用于紧急时,此处的紧急既包含法益面临紧迫的现实危险也包括没有其他合理办法可排除;第三,只适用于避险所造成的损害不超过所避免损害的场合。这里就涉及到如何如何比较利益价值的大小,我们认为一般根据将不同法益作为保护对象的各种犯罪的法定刑的轻重进行判断,此外还要考虑危险的紧急性与重大性、损害行为的程度与副作用等具体因素。在进行法益衡量时。就不得不讨论一下“能否牺牲一个人的生命来保护其他人的生命”这个经典问题。比如说,著名的密里欧莱特号案、洞穴探险家案以及电车难题,关于这些经典案例,肯定者认为:生命是等价的,那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应允许牺牲一个人的生命以保护其他人的生命,否则会导致更多的人丧失生命,不符合刑法保护法益的目的。否定者认为:人的生命不应当作为任何目的的手段。张明楷教授认为生命是人格的基本要素,其本质是不可能用任何尺度进行比较的,法秩序也不允许将人的生命作为实现任何目的的手段。但是在被牺牲者已经被特定化而且必然牺牲,客观上也不可能行使防卫权时,略微提前牺牲该特定人以保护更多人生命的,可以认定为违法阻却事由。

格言读后感3

《朱子治家格言》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处世的宝贵精神。

“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此句为格言首句。看似普通,做到却难,看似是家务清洁之事,其实是教导人勤奋向上。现在不少人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求上进,贪杯晚睡,吃喝玩乐,睡到太阳晒到屁股还不愿起床。其实我也一样,有过几次能“黎明即起”温书读课呢?不说早起闻鸡,就是连件衣服,鞋袜也要母亲洗晒。懒惰在我的身上越来越严重。一顿饭菜,没好吃的全都倒掉,一件衣服不漂亮的,也不穿,穿鞋袜要讲时髦。还学着别人穿戴首饰,饰发穿耳,哪里有想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治家格言》教人以厚道待人,以礼仪处世,以勤俭持家,以诗书为高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教人不贪念:“莫贪意外之财”;教人正直从善:“勿恃势而凌逼孤寡,匿怨而用暗箭。”这些格言警句虽然离我们有一定远的时间,重了一点家庭色彩,但读起来并不过时,这就是中华美德,最能炼就人的意志,培养人的情操,最普通的人生美德。

读后《朱子治家格言》,我的理解甚为肤浅,要深入理解格言的内在含义,我认为不是一天、半天就能体会到的,对格言的教诲,不是一天、半天就做到的。还须坚持不懈从格言中吸取营养精华。为祖国的富强胸怀大志:为官心存君国。

成语来之不易:来之:使之来。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如:明·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又如:我们活着的人都不要忘记,我们的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啊。——何长工《红旗插上井冈山》

成语物力维艰:物:物资;力:财力;维:是;艰:困难。指财物来之不易。如:清·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格言读后感4

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被誉为中国文化国学大师的南怀瑾(1918—2012,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在讲解《朱子治家格言》时,谈到自己八岁就会背诵这篇文章了。并说当时“一个家庭的孩子,不背这篇文章不行的”“影响中国三百多年到现在,全中国老百姓都受到影响”。

《朱子治家格言》开篇告诉我们:“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黎明即起”:强调的是要早起。早起是省时、勤劳的方法和表现,被认为是一种好的生活方式。

相反,睡懒觉则被视为一种陋习、恶习。我们俗语责备睡懒觉的人说:“太阳都晒到屁股了还不起床?

”有鄙夷之嫌。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一生之际在于勤”,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惜时、早起、勤奋”的至理名言了。

“清晨时光贵如金”“一天之中最美好的时光在黎明”,还有民间谚语说到“早起三朝当一工,早起三年当一冬”,都在告诉我们早起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早上醒来不应该是闹铃,而应该是梦。

你也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从健康角度来讲,早睡早起是顺应自然规律的一种生活智慧,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赛过人参补身体”“早睡早起,没病惹你”“吃人参,不如睡五更”。

“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是曾国藩家的“八字家规”,其中一规就是要“早起”,并谈到看一个家族是否兴盛,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子孙是否早起(早起);二是看是否做事(勤劳);三是看是否读圣贤书(读书)。可见“早起”是被曾国藩家看重的一个重要品质,世世代代警醒和引以为戒。

在当今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兴盛的时代,人们娱乐无度,与“早睡早起身体好”的古训背道而驰、渐行渐远的现状下,借古鉴今,来学***调“早睡早起”这一古训、古德,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朱子告诉我们早起以后,要打扫房屋、庭院,从内到外,做到干净整洁。

是中国人都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世人往往容易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毛病,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殊不知,“扫天下”是要从“扫一屋”开始的。

老子在《道德经》里反复告诫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荀子在《劝学篇》里也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中国的古圣先贤都在告诉我们要成大事者必先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否则就是在建“空中楼阁”,失去了根基。

况且,居家环境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直接反映,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住家环境卫生都脏乱差的人,在做人、做事上会表现得有多优秀。他可能是一个思想混乱、生活混乱、工作、学习和生活混乱的人。

“你的房间就像你的人生”,扫除力是近来流行的心理学概念:扫除可以让房间变整洁,还能塑造良性的“心理磁场”,有助解决烦恼、成就事业。

哈佛商学院研究发现:快乐的成功人士,家庭环境往往干净整洁;而不幸的人通常生活在脏乱不堪的环境中。从一个小家庭到每个人,成功的企业往往是干净的,濒临破产的企业一定有肮脏的角落。

也就是说,你住的房间是你内心的反映。你的生活就像你的房间。缺乏扫除力的人,要么欲望无穷,什么都想占有;要么心存恐惧,什么都舍不得扔。贪婪和恐惧充斥着心灵,而爱和幸福没有容身之处。

所以《朱子治家格言》一开篇就告诉我们:“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是既必要又实际,既通俗又易懂。引而广之,其实不仅外在环境要整洁,更要注重我们内心的清虚干净——“扫地扫地,扫心地”。

格言读后感5

前几天为了写读书交流,我翻阅了家里几本书,可以说为了交流而读书,却不知道交流什么,突然感觉书到用时方恨少。无意中我翻到了读高中时用的《语文高考指南》,这书我保存了近15年,主要是里面收集了很多的名言警句,在闲暇之余翻翻当着休闲娱乐。

这些名言警句在我们读书的年代只知道想方设法记住,其中之意也没有时间考虑那么多。而今很多句子我专门去找了出处,15年后的今天读起来可以说是别有一番风味。

现在对很多句子的理解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的古人有很多经典的句子被后来人错误的理解了,再错误地传下去以至于更错,很多句子可以说离本意太远了;有些句子我们可以说是只知道半截,并没有把他们放到全段、全篇去理解。如果我们教师也这样,那可以说是对学生很不负责任。

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怎么解释?你大概会说,这么简单还不懂吗?就是人若不为自己着想,天会诛你,地会灭你嘛。其实完全解释错了,这样理解真的是冤枉了我们的圣贤,难道我们的往圣先贤是这么白痴吗?说出的话这么没有水准?我们的古人实际上比今人说话做事更谨慎,他们不会说出那样既无道德又失自己身份的话。正确的解释是:人如果不能做好你自己,为天地所不容。是啊!一个人连自己都做不好,还有什么资本谈为别人做什么呢?

在很多学校包括我以前读高中时的母校都爱用这么一句话(这话还在我高三时的教室外面):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名言想必大家都熟悉吧?它就是出自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之口,是我们中国家喻户晓的名言。它道出了一个人人皆知而且非常深刻的道理:成功源自勤奋、努力与汗水,而与所谓的天才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虽然我并不完全认同这种关点,甚至曾有过怀疑,但是从教的前好几年,我也一直在违心地用这句名言来激励我的学生,并且希望他们能和优秀的学生一样,取得优异的成绩,可每次都事与愿违。虽然偶尔会有中等生超过那些尖子生的现象,可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这使我渐渐地认识到,虽然勤能补拙,但别人也不懒呀,赁什么都是付出了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你就能比别人强呢?那就只能凭这百分之一的灵感了。

查资料才知道这句名言其实不但歪曲了爱迪生的本意,甚至还是背道而驰。因为这句话后面本来还有更重要的半句: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尤为重要,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大家可以看到,没有后面的这句话,全句的意义就完全改变了。爱迪生当然是个天才,他也是相信天才的,他对天才持一种有条件的承认的态度。爱迪生承认努力,但他归根结底更重视灵感。我们国人用这话从来用前半部分,这等于全面否定灵感的意义。我不知道最初断章取义地传播这句名言者的真正动机是什么,也许是他认为爱迪生说得不对,也许是出于好意,想激励那些缺乏天才的人发奋学习,让他们充满信心。可这是一个多么大的玩笑啊!这可是一种误导呀!

我并不否定苦功夫也能取得成绩。如果他不能开发出自己的那百分之一的灵感的话,那他绝对不会取得惊人的成绩。在各行各业吃苦、勤奋的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而吃苦、勤奋又善于挖掘那百分之一灵感的人才是少之又少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只要刻苦努力,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确,我们从小受到的便是这种教育,并且是伴随着刻苦的名言而长大的。比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水滴石穿这是我们接触最早,也是印象中最深刻的劝戒刻苦努力的名言。再长大一些,接触到的便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笨鸟先飞早入林、愚公移山等。我并不是否定其精神内涵,而是要强调在我们刻苦努力的同时,还要强调方法的力量,智慧的力量,而绝不是一味地苦干。

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离不开苦干,更离不开一些不安分子的幻想与创新。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故事都不陌生!而在科学上的好多着名的发现也不是靠苦干干出来的,如X光的发现,青霉素的发现、双向电话机的发明、万有引力的发现等等,哪项是靠苦干获得的呢?

作为我们教师更不要以讹传讹。有句话说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那么我今天要说:尽信名言不如无名言。

格言读后感6

我的座右铭是爱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便是天才,不管做任何事情也需要艰苦的努力,只有不断努力才是成功的基础,再在努力的基础上加上一点智慧,才能把事情做好,做完美。

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努力学习,争取做好每一件事。曾经我读过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两个同桌一起学习的故事,他们俩是高中生,在高一阶段的时候,同桌乙的脑袋很聪明,加上认真读书,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而同桌甲由于脑子不灵活总是倒数第几名。

后来,同桌乙以为自己脑子聪明灵活,对学习放松了警惕;但同桌甲知道自己脑子不好,所以上课更加认真,对学习很重视,总是默默的复习,超过了同桌乙。到了高三考大学的时候,同桌甲由于平时的积累,顺利的考上了重点大学,而同桌乙,因为平时好吃懒做,大学落榜了。

这个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只有后天不断的努力,才有更大的收获。

是啊,世界上并没有天才,天才是人们叫出来的,只有我们努力学习,才能成为人们口中所谓的“天才”。

格言读后感7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碗粥一碗饭,都要想到来得不容易;半根丝半根线,都要常常想到得来的艰辛。

“自奉必须俭约”,自己的饮食用度要节俭、节约。“宴客切务留连。”我觉得这句话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自己宴客的时候,不宜太奢侈浪费,关键是诚心诚意,有礼有节。

第二,当你去别人家时,不要太奢侈。只要吃得够多,不要逗留太久,让主人难堪,给别人添不必要的麻烦。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饮食节约、节俭,不奢侈浪费,自己菜园里的瓜果蔬菜胜过奇珍异食。

“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不要因为贪口腹之欲而肆意杀害牲畜及家禽。

以上四句,都是朱柏庐在《朱子治家格言》里反复谈到,要从吃喝用度上来节俭、节约的问题,说明从饮食上来节俭非常重要和必要。

也许以前有人会说,正是由于物质资源的缺乏,我们才需要提倡节俭。在现代社会,物质资源是如此丰富。然后我们可以讨论节俭是否过时。事实上,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无论贫富老少,我们都需要培养节俭的美德。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一个家庭的基础。纵观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圣先贤们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在每一部经典著作中谈论节俭问题。

《论语》里,谈俭约的经句俯拾即是。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读书人立志追求人生理想,以简陋的衣服与粗糙的食物为可耻,那就不值得与他谈论什么道理了。”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回的德行真好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

别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贫的生活,他却不改变自己原有的快乐。回的德行真好啊!”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

“吃的是粗食,喝的是冷水,弯起手臂做枕头,快乐就在其中了啊!用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对我来说就像一朵云。”在整部《论语》里,从孔子到其**,都在提倡“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思想,为了追求“道”,虽吃的是粗茶淡饭,亦是快乐的。

《道德经》里,老子也说:“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太多的美味吃多了,会令人味觉减弱,反而品尝不出食物原汁源味自然的美味,所以圣人们以能吃饱为原则,而不追求五花八门、奇珍异食。

《曾国藩家训》中,曾国藩也有一条十六字治家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面对奢华的饮食,他说:“一食千金,吾不忍食,目不忍睹”。

喜欢孙中山先生的题词——“饮和食德”,其出处:“饮和”语出《庄子·则阳》:“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食德”语出《周易·讼》:

“六三,食旧德”。吃喝后感觉自在、享受和乐,饮要和谐,食应道德,享受先人的德泽。也就是要吃自然天成的食物,返朴归真、顺其自然。

如今提倡的“光盘行动”,从各级**到普通民众,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吃光盘中的食物,不浪费粮食,就是在传承和弘扬我们的古德,令人欣喜。

现在学***文化的学校、个人在餐前,都要诵念“饭食之德”和“感恩词”:

饭食之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自奉必须简约,宴客请勿流连。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即出自《朱子治家格言》,萝卜青菜保平安人生。“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出自《**规》。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

“饭食之德”的诵念,可以提起自己的恭敬心,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浪费饮食,以培养自己的福德。

格言读后感8

这一篇让我真正体会到 “自恋”是个什么东西----一个现代生活中我也有,身边朋友,近乎80后的孩子都有的特征。摘下其中几段:

按弗洛伊德的说法,人在发育生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自我恋”的倾向,但自信如果肆意蔓延,就会演变成汹涌的自恋。自恋的始祖应该首推希腊神话中的美男子纳西索斯,他因为拒绝了艾柯女神的爱而被天神惩罚,只能和自己的影子恋爱,每天坐在河边临池自怜。有一天他终于像影子扑去,落水而死。从此,镜子、自恋与人就有了一种暧昧的关系。而对女人而言,最令他们不安的除了年龄,就是镜子。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出奇的宽容,容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一个比一个自恋的娱乐大人,好像什么样的人都能博出位,只要足够自恋、足够嚣张。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沉溺于小小的自我,容忍不了别人对自己的疏忽和轻视,却忘记了自身之外更为广阔的天地。我们热衷于急不可耐的自我表达和暴露,而忘了内心的沉淀、收敛和恪守。 记得《守护天使》里有一句台词:“如果你晚上回家卸下面具,对着镜子还说不出真话,那么你就是世上最可怜的人。”镜子也许是上天赐予的机会,让我们洞察和整伤心灵,只是我们把它魅化成了魔镜。所以当我们越来越迷恋于镜子里的皮囊时,灵魂已经悄悄地从窗口飞走了。

以下几段语录,是社会的共鸣,是学生的经历,是你我都会有所感触的: 我现在的班级就是一个娘子军很强劲的班级(我似乎谦虚了,应该是年级第一娘子军团。哎呀,谁愿意班里连个男的都没有几个,还都长那么ugly……),

因此如下一段语录,很合我心: 一进阶梯教室,一片“姹紫嫣红”的女儿国,养眼是养眼,但是也让人担忧啊! ——华南师范大学张敏强教授感慨当前大学校园中的女生比例越来越高,并说现有的考试模式更有利于女生胜出。女生更用功、在心智上成熟较早,是高校中“娘子军团”日益壮大的主要原因。

如下一段语录,很贴切,很实际,这也是个很会活学活用的老师: 你们在学校以自我为中心,上课基本不听,下课基本不问,作业基本不做,要作基本照抄。这就是你们的“一个中心,四项基本原则”。 ——一位老师对她学生的“总结” 原来如此的圈子,原来如此的社会,原来如此的中国人: 中国人有一个观点,就是你做了一件好事,同时牺牲了自己,大家才觉得你了不起,否则就是炒作。 ——心理学博士张结海说

每期的《格言》都能有几篇文章令我触目且惊心,仿佛文章中的任何一个主人公都是我的另一个化身,很贴切很实际的文章。让我感同身受。这期更是如此。希望每个人读书之后也能有所总结,有所体会。

格言读后感9

光阴似箭,很快这个假期就结束了。假期中,我除了带孩子做家务,就是看学校发的《朱子治家格言讲记》这本书了。读着这本书,感觉内容十分的丰富,包括人的作息、饮食、做客、用具、交友等诸多方面,是告诉我们大家如何做人的行为规范,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说得很清楚,按照这个去做能让一个人变好,一个家庭变好,然后就是能让一个国家变得更好。

在这本书中,三个地方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动。

第一个地方是蔡礼旭老师说的“任何遇到的事情能不能让你发脾气,不是那件事情决定的,是自己的修养决定的。”这句话,以及他所列举的事例。这个事例是:

“新加坡有一对感情很好的夫妻。这位先生说他最大的福气就是娶了自己的太太,太太也说他最幸运的事情就是嫁了自己的先生。他的妈妈误会他太太,骂他太太的时候,他太太还跪下去给她道歉。

他就很替他太太抱屈。但他太太却一点都不委屈,还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婆婆气出病来了怎么办,她只想让婆婆的脾气降下来,只要她跪下来道歉,婆婆就消气了,她就心安了。

过了几天,婆婆发现她误会了媳妇,媳妇也跪下道歉,这么好的媳妇连灯笼都找不到!自然会愈加疼爱这个媳妇了。”从这个事例中,媳妇自己这样做了,婆媳关系也好了,家庭关系也好了。

我们看到这个媳妇的修养很高,她没有想过自己,没有这些情绪,没有把自己看的太重。在当今社会中,我想不说有多少个媳妇对公公婆婆能做到这样,就是有几个儿女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能做到这样的呢?中国这么多人,估计也是凤毛麟角吧。

我一直觉得自己对爸爸妈妈公公婆婆不能说很孝顺,但也还算可以,但是,和这位媳妇一比较,那简直是没法比,自己做的是根本不值得一提。读完这个事例之后,觉得自己即使做不到像这个媳妇这样,也要慢慢的向她学习,做到不发脾气、不埋怨、不顶撞父母、公婆,这样,家庭矛盾就会越来越少,慢慢的家庭也就会越来越和睦。

本文来源:http://www.gdhonghuitai.com/content-53-1613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