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

唐宋诗词鉴赏精选三篇

| 点击:

【www.gdhonghuitai.com--诗词鉴赏】

诗词,是现实生活的升华,融入了诗人的美好情感与奇特想象。它源于普普通通的生活,却高于生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唐宋诗词鉴赏精选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唐宋诗词鉴赏篇1

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曲鉴赏(2010-04-14 09:12:22)转载标签:

【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①,三更归梦三更后②。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③。

枕上十年事④, 江南二老忧⑤,都到心头。

【注释】

①“一声梧叶一声秋”二句:梧桐叶的落下,预示了秋天的到来,雨打在芭蕉上的声音更使人增添了一份愁闷。一点芭蕉:是指雨点打在芭蕉叶上。

  ②三更归梦三更后:夜半三更梦见回到了故乡,醒来时三更已过。归梦:梦归故乡。

  ③叹新丰孤馆人留:用唐代马周故事。

  ④枕上十年事:借唐人李泌所作传奇《枕中记》故事,抒发自己的辛酸遭遇。

  ⑤二老:父母。

【赏析】

开头三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写诗人在雨夜借宿他乡,半夜三更听到外边风吹梧桐叶,雨打芭蕉声,不禁愁肠百结,夜不能寐。古人云,一叶而知秋。更何况梧桐在古典诗词中又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再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梧桐叶落,细雨黄昏,满目凄凉,更添愁思。所以这里雨滴梧桐的,渲染了因绵绵的乡思、悠悠的乡情所带给作者的无穷的愁苦和悲哀。

  第四句“落灯花棋未收”,写归梦忽醒,回到了独宿客舍的现实情景。梦醒后,首先看到一盏残灯,由灯光看到凌乱的棋局,由棋局而想到自己的处境。化用宋代赵师秀的名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残棋未收,灯花已落,从侧面刻画思乡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百无聊赖的神态。第五句“叹新丰孤馆人留”,联想到唐初大臣马周的遭遇。马周年轻时,生活潦倒,外出时曾宿新丰旅舍,店主人见他贫穷,供应其他客商饭食,独不招待他,马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这里暗示了诗人百无聊赖、备受冷落的情怀,抒发了对穷愁潦倒生活的不满。

  最后三句“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写雨夜梦醒,勾起作者无限的愁思。人生的酸甜苦辣一时涌上心头,回想平生成败的经历,他仿佛看到和妻子在枕上喁喁细语的景象,看到双亲在家里为他担惊受怕的面容。作者心潮澎湃,再也不能入睡。这里诗人用了传统诗词中从对面落笔的手法(虚写),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双亲,而写二老为游子担心,于是使文意更加婉曲,读来令人回肠荡气,“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含无限愤慨,令人回味无穷

  游子思乡之主题,在传统诗歌中是屡见不鲜的。而此曲把游子思绪刻画得细致入微,颇具典型意义。特别是开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这三句,耐人寻味:连用几个相同的数词和量词,音调错落和谐,正好表现忐忑难安的心情;说一声桐叶,一点芭蕉,即意味着一声秋意,一点愁思,而桐叶声声,蕉雨滴淅,则秋意无边,愁思无限的意蕴可以想见。曲中以最少的数词却能包涵着最大的容量,细腻真切地道出了作者因思乡而断肠的情怀。

  全曲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动人。

唐宋诗词鉴赏篇2

冯延巳的创作着力描写一种感情的意境,试以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为例分析这一特色:冯延巳的词寄托在若有若无之中,与屈赋的某些特点相似。这首《鹊踏枝》便是冯词风格的典型体现。词写一种难以挣脱的闲情,而笔法灵动。起句以“闲情”为核心,而极盘旋郁结之妙,由“抛掷”而至“抛掷久”,最后又折回“谁道”两字,把这种闲情对人的纠缠以及人为摆脱而作的种种努力,描写得生动而凝重。可见出冯延巳的词言情的力度。此正是王国维评冯延巳的词所谓“堂庑特大”之处。通阙写情曲折深微,而作者之执着无悔之精神也情见乎辞,但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作者却一直缪悠其辞,虽时或透漏端倪,终究隐约难明,这就是所谓感情的意境。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如何体现其“狂”的豪放风格的:上阙着力描写出猎的阵势,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起三句写自己,“狂”字是核心,“左牵黄,右擎苍”两短句极富意兴,盖“狂”虽是聊发,却未尝不名实相符。三四两句写随从装束及行阵之壮观。歇拍三句又折回自身。上阙渲染出猎的景象,从行猎者到观猎者,无不以一“狂”字统摄意趣。下阙从猎后饮酒高歌写起,抒发了由出猎之豪情转化为为国效力的爱国热忱。其意兴仍是承“狂”字而来,且因为酒酣,胸胆便特别开张,以至于把鬓发微霜的现实置之脑后了。只希望自己能像当年固守云中的魏尚一样,在受到打击后能重新受到重用,报国之志尤为恳挚热切。煞拍三句揭示全词主题,表示自己会像挽拉雕弓如满月的壮士一样,将西北边陲的江和西夏等侵略者赶出国境。所以这首诗不是一般的少年狂气的发泄,而是内心深处借狂放之气流露出的至性至情。其“狂”字下面显露的民族赤诚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作为苏轼早期的一首豪放词,除了作者所描写的壮阔场景和飞扬意趣,让读者在传统婉约词风中耳目一新之外,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也十分形象地展现了从出猎到酒酣抒怀的过程,为全词豪放开阔的情感基调增添了色彩。柳永《雨霖铃》铺叙的特点:上阙写别时情境,序事闲暇,有首有尾。先写离别前的环境气氛,寒蝉哀唱,长亭日暮,骤雨初歇。次写践行地点,再写离别的具体过程:留恋、催发、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到念、千里烟波,逐层描写,视点由近到远,而离别之情则日显其身。笔法绵密自然。歇拍两句由眼前实景宕开,虚写别后景况,词境因此而豁然开阔。柳永不吝笔墨,大凡离别的时间、地点、氛围,离别的表情、动作和心理,都备足无遗。慢词与小令在作法艺术上的不同,仅此半阙即可略窥一斑。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如何描写边塞风光的“异”:上阕勾勒边塞风光,用笔简练,而境界苍茫悲凉。起句一笔带过时、地,以一“异”字领起全阙,既突出了边塞风景与内地的不同,又展现了边塞秋景区别于其他季节之处。“衡阳雁去无留意”是最大的“异”处所在,雁无留意可以一飞衡阳,人无留意却仍只能固守边境。怀归而无奈之情,由此委婉传出,也遥遥领起下阕的“归无计”三字。“四面边声”三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边塞的自然地理特征。各种风吹树鸣的自然之声和驻守军营的号角之声,形成了此起彼伏的塞下秋声;而边城的晚色,在长烟落日的映衬下,万峰屏立,孤城紧闭,也是一片凄清孤寂。听觉与视觉动静相衬,使起句“异”字得到了真切鲜明的体现。边境将士所处环境之荒漠如现眼前,客观上加剧了将士的思乡情绪。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如何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悟:这首《浣溪沙》流露出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慨。起句写持酒著新词,本是极为雅致的行为,但思绪忽然想及去年此时的天气和今日面对之旧亭台。人生便在这种反反复复的相同生活中一日日消逝,惶惑之情不觉滋生。这是晏殊式的人生反省,不需要强烈的生活激变,也不需要强烈的心灵撞击,只在不经意间淡淡泛出,让你感受到灵魂的颤动,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永恒的关系。接下以今日夕阳西下永无再回之时,更反衬出人生有限与岁月无情的尖锐矛盾。这个矛盾是谁都要面对的,也是谁都无法解决的。晏殊冷静面对,有一丝无可奈何的感觉掠过心际,但诗情而不失冷峻,感受而不耽溺。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则又从无常与有常的纠葛中跳出。他以一种含蓄、内敛的举动表现出思考的状态,而且把这种思考安排在小园香径之中,颇见其优雅幽静之思。从持酒著词到香径徘徊,晏殊始终把这一份思索和伤感编织在美丽的氛围中,在美丽中进行思索,在美丽中品味伤感。只提供一种优雅的状态,其他都听任读者去“触著”。这大约正是晏殊继承南唐词关注人生的主题而又加以改造之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如何表现豪放风格及其人生主题:词的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已经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随是以纵观古今的气度领悟到人类的悲哀,但悲哀之中蕴含着超脱。接下两句切人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乱石”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展现的是极富有动荡之势的开阔之景。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而”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拍写到人。但这里的多少豪杰只是泛写,苏轼真正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作者写周瑜不写其大智大勇,只侧写其儒将风流的姿态和镇定自如的风度,识力自是超人一等。”故国“两句由周郎拍到自己。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和政治落空的悲哀,故有”多情应笑“之句,语似清淡,意却沉郁。既然人间世事放佛一梦,何妨将尊中之酒撒落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造就无限,创造人与自然气化谐和的艺术之境。李清照《醉花阴》如何通过时间转换表现愁情:上片主要写秋日无聊之情形,并以此衬写出词人情绪的烦闷和心境的孤寂。作者极力铺写环境的冷清和压抑,以便为续写自己的心情作好铺垫。接下三句转写乐景,但又以哀情收束。所以这一句语似平淡,实际上暗含怨意。因为丈夫游宦在外,所以词人便也失却了一份佳节的喜庆心情。总有玉枕纱橱良好的生活条件,也在秋夜感受到一种透骨的凉意。上片极写丈夫未归,佳节无佳趣的幽怨心理。上片择取“永昼”与“半夜”两端,通过不同的景致委婉写出相似的心态。下片又将“永昼”和“半夜”之间的“黄昏”特为拈出,更为集中地描写她把酒独酌的无限凄苦。正是这一份执着,才使她无法消解因相思而带来的重重愁情。煞拍三句笔法一转,将愁情转写入景中。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如何借景抒情言志:此词上片写景,皆切合赏心亭的地理特征。上片主要写景,从写水到写山,从写无情之景到写有请之景,层次十分清晰。上片主要是就景抒情,词笔在抑郁中蕴藉缭绕的话,下片的言志则要直接得多,词人把无人领会的登临之意具体说出。前六句化用了两个典故表明自己的态度:既不愿像张翰一样弃官归隐,也不愿像许氾那样只知添置个人家业,将国家大事置于脑后。接下又借用桓温北征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生命尽耗、功业无成的痛苦无奈情怀。煞拍又将悲苦递进一层,铁骨柔肠,让人倍感苦痛。

唐宋诗词鉴赏篇3

《唐宋诗词鉴赏》作业

一、选做题:

1、李清照《声声慢》 开头几组叠词的作用

答: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2、你是如何看待苏轼的“以诗入词”的?

答:苏轼的以诗入词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层面,他善于把诗歌语言、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借鉴到词中;二是思想层面,他开创式地将只能在诗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政治抱负儒家思想等情怀运用到词中。也即是说,所谓以诗入词就是将诗的本领作用于词中。诗词融汇,这样一来,宋词不仅可以抒情写景,又可以记事议论,打破了五代到柳永那种专写儿女情长,离情别意的藩篱。前面说到苏轼的以诗入词的一个表现层面是艺术层面,《定风波》可算是一典型代表。首先,“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对仗工整,如诗句一般,具有律美。其次,表现手法不再局限于宋前期词人婉转式的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在此词中苏轼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单纯明朗地将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旷达之情喷发出来,所谓“竹杖望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最后苏轼还将诗的艺术风格融入词中,他穿着芒鞋淡然吟唱“回首向来萧瑟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宠辱不惊,临危若素的大彻大悟的人生态度,显然与柳永那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婉约凄清风格迥然不同。

本文来源:http://www.gdhonghuitai.com/content-55-1542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