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关于四时之诗读后感【五篇】

| 点击:

【www.gdhonghuitai.com--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四时之诗读后感【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时之诗读后感篇1

今年看了两本书《蒙曼品最美唐诗: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百味》,选它们读是因为年初看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觉得这位女教授容貌寻常,却很迷人。喜欢她的谈吐,豁达朴直,让人觉得舒适可亲,更喜欢她的才华,有一种谦和的渊博。

看了这两本书,我更是对蒙老师佩服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因为她品读唐诗,太美太雅太有趣了,字里行间,看得人汗毛都竖起来了,就是那种,又澎湃又舒服的感觉。因为你会发现,她不是在点评、在释义、在解析。她是在与诗人们谈天说地,而大唐的那些诗仙诗圣诗佛诗鬼们,都是她的朋友呢!

因为蒙曼老师,我深深的觉得对于古诗词的诵读应该分三个层次,第一,只是因为喜爱诗词的辞藻华丽,而附庸风雅的站在墙外,看热闹。第二,就是因为明白诗词的惊才绝艳,而心悦诚服的站在楼下,仰头望。第三,却是因为迈入诗词的真境之中,而心有戚戚的站在楼上,与往来古今千余年的文人们神交意往了。

也就是说,面对千古文华精粹,当我们还在心安理得的看热闹、仰头望时,蒙曼老师却早已经迈步上去,同诗词名篇的作者们往来谈笑了。

其实,我也是喜欢诗词的,虽然相比之下,我这点儿小小的喜欢,显得浅薄又微末。但我还是会大言不惭的说我喜欢诗词,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我们的文化菁华,能喜欢、会欣赏,就是值得骄傲的事。

我爱古诗词,很早就喜欢,只是资质不够,毅力欠佳,所以,一直自得其乐的看看热闹、心安理得的仰脸膜拜。可是我想,我大概也有那么一两次时运特别好的时候,窥视到了那么一星半点的真意吧。

记得高中时的某个晚春,大庆一中校园里满院的丁香花,午后的一场急雨,压下了北方春季独有的热燥尘土气息,我坐在靠窗的座位,看着外面清凌凌的雨后校园、金澄澄的黄昏暮色,还有那急雨打落的一地的藕荷色丁香花瓣,我一下想起了几个月前,偶然记在脑子里的半阙词,“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因为这一瞬间的心思神往,窥探到词中的真意与美感,那整个晚上我都满怀着莫名的快意和不可言说的喜悦。这是古人馈赠给千年后的我,一个小女子的无价宝,这“无价宝”与“有情郎”一样,是古代话本里并称的人世稀罕物。

所以这么多年来,“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诗词,这是一种无法诉与他人知晓的、充满奥义的美好。

还记得我最开始接触诗词,是在小说、作文选中,是在电视剧里。

那时看小说《天龙八部》,讲段誉从大理初到江南,面对着那里的江南风物、吴侬软语,他眯着眼惬意的说,“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看作文选里,一个学生非常直莽的表达自己将来想当作家的愿望时,豁达又无畏,他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看一个TVB的古装电视剧,女主角一边弹琵琶一边用粤语期期艾艾的吟诵,“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时诗词是我平凡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吉光片羽,一两句话,就足够惊艳初见、咀嚼良久。之后,我会去找这句话出自哪里,整首的诗词是怎样的?能写出这么美丽诗句的诗人还写了其他的什么诗吗?我对诗词的了解就这样,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而最初的那一个“点”是源自少年时一点点懵懂的喜爱。

后来毕业了,工作了,成家了,沉溺于忙碌又幸福的人间烟火气,诗词,曾经短暂的退出过我的生活。它的再次出现是和一个小名叫如意的小姑娘一起,而那个小姑娘呀,她是我的女儿。我想我的小姑娘也能了解诗词、喜欢诗词,希望她也能接受这份来自古人的慷慨馈赠,可以体会到千年间的瑰丽与曼妙。

诗词应该怎么去学,怎么去背呢?作为一个妈妈,我一直在琢磨、在尝试、在调整。一开始带着小小的如意背诗时,真的觉得这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是谁这些都不重要,就是让孩子在年幼时能对古典诗句产生亲近感,可以把满口金玉一样的词句揉进她童年的记忆里,这应该是一个对美产生感知的良好开端。

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小朋友来说,诗词的简短押韵、抑扬顿挫,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儿歌童谣,还记得那时的如意奶声奶气的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真是叫人爱得不得了,用新嫩童稚的语调说出老旧沧桑的句子,这样的“反差萌”美得令人心折,你听不到诗中该有伤悲,却能看到古老的文化焕发出的澎湃力量。

和似懂非懂的小孩子一起读诗背诗,就会有一箩筐的有趣故事。记得有一年,我给如意讲一首诗的题目,“就是早晨起来从一个叫净慈寺的地方出来,送朋友林子安出门去外地。”讲完后,我给她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安》宋。杨万里。”如意忽然打断我,“杨万里也是人的名字吗?”我说,“对呀!”如意非常疑惑的说,“古代人好奇怪,送两个人走为什么不一起说了?”她嘀嘀咕咕的重复,“送林子方、送杨万里……”小朋友的脑回路,真是可爱死了。

四时之诗读后感篇2

无意间我遇到一本好书,这是一本清新细腻,唯美自然,图文并茂的书,读之,如饮玉液琼浆。处之,亲近愉悦,招人喜爱,不想掩卷离去。虽已读完,总感还有。最后蒙曼老师对诗的解读精准易懂,全面具体,穿越时空,见解独到。值得拥有,反复阅读。

蒙曼带我们重返大唐,品读最美唐诗。该书以古典24节气和现代节日为切入点,带领我们在四季时令中阅读精选的唐诗作品,品味唐诗的语言美、文学美,讲述文化典故、进入诗人心境。

这些诗围绕四季的节气和节日,其实是围绕着唐代的岁月轮回,围绕着唐人的生命轮回。

每每听到、看到那优美的文字、深情的讲解,我都会深深震撼并陶醉。

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叫做读唐诗宋词的日子。

诗在品,如喝茶,入口后不急于咽下,而是细品慢咽,方解其中韵味。

四时之诗,唐诗中片鳞半爪,集纳于此,使人于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中徜徉一游。

这趟游历看见的不只是春华秋月,夏雨冬雪,还有缤纷多彩的声色和绵绵不绝的情怀。

人们常说,生活不易,当自珍重,生活除了日常,还有诗和远方。其实诗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愿我们把生活过成诗。

四时之诗读后感篇3

这个月,通过一书一颗课的app,进行了四时之诗的学习,才发觉自己以前对唐诗的看法太过浅薄,也对好多方面理解有误。。对于唐诗宋词,许多人都耳熟能详,就是当场吟诵几首都没有丝毫问题,但是如果让你把一首诗从头至尾详细利落的讲解下来,恐怕很多人未必能阐释的通透明白吧!我就是这种只是潦草会背诵几首的人,但不知其具体意义,也不明白唐诗到底美在**,真是读过去便算了,只是觉得唐诗朗诵起来朗朗上口。

作者对于诗词的理解极为透彻明晰,并且有自己独具一帜的见解。在本书中,作者对很多节日和诗歌重新归纳和整理,并且让读者对古代那些节日的风俗习惯有了重新的认识。比如在上元节,也就是我们今日的元宵节,以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为例,其中“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写出了上元节这天晚上长安城内张灯结彩的绚丽景色,一派盛世大唐的瑞祥跃然纸上,后两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则写出了上元节的重点习俗,即青年男女情窦初开之时,男儿身骑骏马来回奔驰,女儿浓妆淡抹宛若桃李,都在相互释放自己的个人魅力以此寻找意中人。这个活动在平常晚上根本没有的,但在今晚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大家都沉浸在这股融融的欢乐当中。最后一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一句描写了美好时光总是短暂易逝,虽然金吾卫这一天晚上也不用宵禁,但是时间的玉漏已经提醒狂欢中的人们,夜已深,须早点回家。

蒙曼老师通过品唐诗,让今时今日的读者了解了许多古代的风俗习惯,佳节时令。就像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一样,他的诗绝大部分都能反应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历史事件。有人说,古诗词是最真实的史料。

的确,古诗词不像史书一样只记载皇帝后宫,王公贵族的事情,它更可贵的是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最普遍和最真实的生活现状,也就免不了记录了当时或重要或平凡的小事。

在唐诗中,不仅是节日与现在不同,就连地理位置也多有差异,如果我们在读唐诗时把诗中的地点理解为今日的地名,那就差之千里了。比如王维的著名诗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对于“山东”一词刚读时很容易就理所当然的认为是今日的山东省了,但是诗人说的此山东非彼山东。在唐代和北宋时期,一般以太行山作为山东山西的分界线,太行以东的黄河流域为山东。

然而王维是山西蒲州人,他当时在长安求取功名,蒲州跟长安之间隔着华山,所以此处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了。

蒙曼老师对于唐诗烂熟于心,她通常着手于一词一句便能描述出一个诗意美妙的大乾坤来,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她可以从容不迫地在一首诗中用多句不同的诗句来借以阐释此句在诗中的意思,而且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且引用的都恰如其分,十分贴切,这是让我十分佩服且可望不可及的。由此可见作者对于古诗词的深厚造诣和超强的理解力,以及渊博的诗词储备水平。

一首在我们读来颇为平常的诗,在作者的笔下竟然美妙如斯,就像笔下如有神助,能够妙笔生出花来。也因此让我重新产生了阅读朗诵古诗词的兴趣来,也相信看过蒙曼老师的《蒙曼品唐诗》,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如此多娇,如此富有诗意。很多人都想着远方是诗,然而殊不知,最好的诗就是你自己!

四时之诗读后感篇4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阅读过一篇文章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读后感,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写读后感能拓展视野,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对于写读后感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或许"《四时之诗》读后感800字"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诗,沉浸在历史里;诗,融进了骨血里;诗,裹挟着人们的骨血,穿梭在年年岁岁的四季,洒落点点滴滴,串成从古至今的赞歌。

嘬一口唐诗,吮一口过往,哈一口诗韵气息,含着一份美好砥砺前行。

诗文千万,最美唐诗,唐人盛情,唐诗多情。

一诗一节气,一语一心人。从文豪大家,到市井小民,吟上一句一首,那便是唐时生活。

今人学诗,一字一句背诵,一句一首背诵,记一首,析一首,似乎就是学完了。《四时之诗》作者把诗文句读变成了一个个生动可感的故事,从诗人,到诗文中的主人公,甚至是里面的一草一木,一时一景,都变成了眼前课件的富有生气的存在。你可以看见他们从诗文之中款款走。那染着墨色的身形婀娜地向你走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细细看来,你甚至可以看见她微微上扬的嘴角,微曲的玉白指节,那小巧的绣花鞋,在飘扬的裙摆下,在她扭动的身姿下,偶尔露出微翘的鞋尖,偶尔又仿若羞涩那般收了回去,叫你再也不能看见。

啊!你在这微透墨香的书页里,是否看见了那四时的变化,是否看见了那书生,收起晕着水汽的油纸伞,敲响了花娘的雕花格窗,窗子里伸出来的莹白的腕子递出来的绣帕微透,不知是否是因为这雨季的天水,亦或是因为那染着脂粉的泪。也不知,收进去的那封书信,有没有被雨水淋得晕开了墨迹。可千万不要才好。

叽喳的鸟鸣散去,隆隆的雷声藏起,绿树新衣,天气微凉。这朗空之下,有送别之人,杯酒虽小,甲兵千万。壮士行军百万里,总有深闺梦里人。甲光刀兵,抵死拼杀,有豪情壮志也有儿女之情。

当雪覆来,压弯了的树枝下,华发满头,抚一抚落满了雪的石台,露出残留的棋局,终归是不敢动了一寸。而那个会与之执子相望的人,怕是再也不会回来了。那伸出去又收回来的手,从细腻柔软到布满岁月的纹理,年年岁岁,做着一样的无用功。

无论冬季的严寒是多么狠厉,温和的春季总会如期而至。眼看着枝头新绿,眼看着乌燕归来,眼看着万象更新。只有那盼了一生的人,还有那抬了太久的手,执着太久的子,终究是落下了。长安街上胜利的呼声,终是传不到那等了太久的人。

四时之诗,那是一段唐史,那也是一生的落笔。

四时之诗读后感篇5

美在文字

“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诗奴贾岛的两句诗,让我们知道一点,好诗是要炼字的。反复斟酌锤炼诗中的每一个字,把最恰当的字放到最适合它的地方,不仅能让这个字拥有了自己的生命,也能让诗升华出一种更高、更妙的意境,这个字便成为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即诗眼。但凡一首好诗,我们几乎都可以找到一个或几个泛着灵动之光的诗眼。比如“好雨知时节”中的“知”,让自然物象的雨,有了生命的灵动,多了份“好雨懂人”的喜感;比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中的“飞”和“斜”,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春花遍地,还感受到了春风拂面,花随风舞的动态立体的春城图卷。诗眼,让诗有了生命之美。

美在韵律

诗赋,讲究平仄,即韵律,诵读时,如果能够把握好节奏韵律,便同样会产生接近于音乐般的美感,这也正是我喜欢读诗的原因。更何况,诗本来就是能够用来唱的。我最早背熟,而且记忆特别深刻牢固的两首长诗是毛泽东的《长征》和李商隐的《无题》。初一时的语文老师乔老师,酷爱音乐,他的中山装右兜里,永远装的是一把口琴,兴致来袭的时候,他会即兴吹上一段,让我们欣赏,也帮助我们放松。正是他,用唱歌的方式,教了我们这两首诗。直到现在,我依然能随口哼唱。唱得熟练了,就自然而然地从《无题》的音乐旋律中,唱出了李商隐独有的那份淡淡的哀伤和忧郁。韵律,让诗能够与心灵共舞。

美在意境

寥寥几个字,可以描摹出一个满溢生活气息的现实场景,比如“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反复诵读之后,我的眼前恍如展开了这样的一幅画:一天过得很快,忽然间,夕阳落到山的那边了。池塘中,月亮初上,这时披散着头发,慵懒闲适的诗人,极尽放松的倚躺在敞开的窗户旁,一阵清风吹来,带来了池塘里盛开的荷花的香气,闭上眼深呼吸着清香的时候,耳边隐约传来池塘边的竹叶上,凝结的露珠滴落水中的声音。整个画面,很雅致,也很清幽。画面里的人,无论触觉、视觉、听觉,还是思想,都那么自然地和环境融为一体,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也不过如此吧!意境,在诗中缔造了一个只属于诗人的桃花源。

美在人文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诗终究是用来抒情言志的。拨开文字的面纱,沉潜到文字更深的背后,我们还能触摸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很多东西,一份情怀,一种思想,一缕牵挂,一丝惆怅,一点落寞,几许期待……这些,才是一首诗的精神与灵魂吧!比如我们熟知的《游子吟》,那是古诗版的亲子之歌。再如李白的《江上吟》,从“仙人有待乘黄鹤,游客无心随白鸥”两句中,我读出了“自由”;从“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两句中,我读出了“价值观”;从“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两句中,我读出了“傲气与傲骨”;从“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两句中,我读出了“通透与豁达”。希望世人通过这首诗,认识一个这样的李白,才是李白写这首诗最本真的初衷吧!

深蕴其中的人文情怀,让诗有了无穷的能量,让它即使在划过漫漫历史长空之后,不曾衰变,不曾折损,依然是灿烂星河中最亮的那一颗。人文情怀,让诗美到永恒。

《四时之诗》,其实是一本文学味特别浓烈的书,但读的时候,我总是不自觉地想到教育,想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想到五育中的美育。或许我们把美育概念界定的太过狭窄了吧?美育,应该不仅仅是音乐、美术学科的主要意义吧?这么全方位折射出美的诗篇,应该也能够成为美育的最好载体吧?只是,作为老师,我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如蒙曼老师一样,给学生们做出这样精彩的解读?很遗憾,我没有。但是,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一下蒙曼老师的这本书,这,应该是我能够做到的。

四时有诗,各美其美!《四时之诗》,让我收获了更多的诗之美!

本文来源:http://www.gdhonghuitai.com/content-71-1713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