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西游记读后感结尾

| 点击:

【www.gdhonghuitai.com--读后感】

西游记读后感结尾范文一

小时候看《西游记》,感觉妖怪是最笨的,哪里需要孙猴子去打,自己就笨死了,明明唐僧落到手中,却总是不忙吃,结果总是被神仙们连窝铲除,连山贼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都做不成。要我是妖怪,先把唐僧吃了,吃1口就长生不老,全吃了还不功力暴增、金刚不坏呀,那时候再去跟孙猴子和各路神仙PK,其奈我何?

经历的事情多了,才知道问题不那么简单。《西游记》虽然讲的是神仙妖魔世界,本质上仍然是1个政治故事。既然是政治,决定能否吃掉对方的,自然不是嘴,而是权力。从政治角度来说,唐僧根本就不是1种适于食用的生物,为什么呢?因为在政治生态圈中,妖怪们看似强大,却处于食物链的低端,而唐僧反之,看似文弱,却处于食物链的高端。“吃唐僧1口肉可长生不老”,原本就是1句政治谣言。这样说,大家会越看越乱,还是让我们从孙猴子大闹天宫说起。

孙悟空的造反,根本上说是源于天庭人才选拔、晋升与使用制度的缺位,并非像某些站在老板角度写的书所言,什么猴子心火太旺,自视太高,不懂适应社会等等。如果说猴子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是他不懂政治,没有学习过几个代表,不懂得体现自身的先进性,故而在生存斗争中无战不胜,而在政治斗争中则始终无法证明自己执政的合法性。

孙猴子出国求学归来,虽然作为1方黑-社-会老大,以强索金箍棒,强销死籍等等行动,树立了经典恐怖主义权威形象,但毕竟是在政治生态链低端竞争而已。在强销死籍,彻底解决生存等问题之后,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他需要自我成就,但他这种仙,只配叫“妖仙”,天庭当局是不承认的,他的自我成就感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像猴子这样的妖仙或妖怪,《西游记》中比比皆是,散落在这个星球的各个角落,他们都面临着孙猴子一样的自我实现困境。天庭既然拒不提拔这种草根阶层人才,可以想象,只要妖仙们想自我实现,就只能造反,或者招安,没有第3路可走,因此,没有孙悟空造反,也会有别的妖仙起事,这跟《水浒》中好汉的下场没有区别。值得一提的是6耳弥猴,它看到了孙悟空当年激进手段的失败,于是启用最高级的病毒程序,成功地把自己复制为孙悟空,要死要活地混入西天取经的革命队伍,企图采用和平演变手法,达到晋升的目的。孙悟空或许会奇怪,取经有什么好,干嘛那么辛苦来伪装自己。说白了,草根阶层只要有能力有愿望,谁不想出人头地,由被统治者成为统治者呢?

对于猴子这样的草根豪杰,玉帝第1反应是“那路神将下界收伏?”也就是说,在玉帝的脑海里,根本没有危机感,他并不认为需要扩大统治基础,当然更谈不上对人才进行什么识别和选拔。反之,太白金星是个人物,他建议道:“臣启陛下,可念生化之慈恩,降1道招安圣旨,把他宣来上届,授他1个大小官,与他籍名在箓,拘束此间,若受天命,后再升赏;若违天命,就此擒拿。一则不动众劳师,二则收仙有道也。”这个建议极具深远的政治意义,一是革新人才体制,化解民间积怨,二是扩大统治阶级基础,问题在于玉帝是个见子打子的主儿,根本不懂得改革要配套进行,其后对孙悟空的使用不当,导致了大闹天宫。更导致了如来不得不另起炉灶,通过“唐僧取经”重建政治生态圈的大谋略。

《西游记》第4回这样描写猴子对天庭来使的反应:金星领了旨,出南天门外,按下祥云,直至花果山水帘洞。对众小猴道:“我乃天差天使,有圣旨在此,请你大王上届,快快报知!”洞外小猴,1层层传至洞天深处,道:“大王,外面有1老人,背着1角文书,言是上天差来的天使,有圣旨请你也。”美猴王听得大喜,道:“我这两日,正思量要上天走走,却就有天使来请。”叫:“快请进来!”猴王急整衣冠,门外迎接。由此可见,孙悟空哪里想造反,只不过是想出人头地自我实现耳。如果玉帝能多动动脑袋,对猴子使用得当,就不会有那么多破事发生了。但玉帝没念过MBA,实在不懂guǎn lǐ,对猴子的使用和guǎn lǐ上步步失当。猴子也没地方跳槽,自然要造反了。

第1次人事任命,由于天庭人浮于事,各宫各殿,各方各处,都不少官,只是御马监缺个正堂管事,玉帝随口就让猴子做个“弼马温”,在人事安排上何等随意,完全不考虑适才适用原则,也谈不上什么对人才的重视与重用,难怪猴子知道真-相后大为不满。孙猴子在这活计上干得不懒,宇宙1流水准,从这点说,他是个好员工,却活在1个不好的体制中。

第2次人事任命,猴子反下天庭,自立为“齐天大圣”,齐天者,意思就是并不造反,只是要求自我成就感而已。玉帝闻言,惊讶道:“这妖猴何敢这般狂妄!着众将即刻诛之。”太白金星又建议加他个空衔,名是齐天大圣,只不与他事管,不与他俸禄,且养在天壤之间,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庶乾坤安,海宇得清宁也。这1次,太白金星出的其实是馊主意了,如果每个妖仙或妖怪都学孙猴子这样要官,而且都能如愿以偿,那爵位还有什么尊荣可言?天庭整个体制又何以正常运转?玉帝大概是苦修几亿年把脑子锈掉了,居然“依卿所奏。”到底玉帝是凭什么在进行guǎn lǐ,真是天才知道。正因为玉帝在孙悟空的挑战面前轻易让步,让猴子觉得一闹就有甜果果吃,才会有后来大闹天宫,直接要求做皇帝。

第3次人事任命就更奇怪了。多管闲事的许旌阳真人启奏道:“今有齐天大圣,无事闲游,结交天上众星宿,不论高低,俱称朋友。恐后闲中生事,不若与他1件事管,庶免别生事端。”玉帝闻言,即时宣诏。那猴王欣欣然而至,道:“陛下,诏老孙有何升赏?"玉帝道:"朕见你身闲无事,与你件执事。你且权管那蟠桃园,早晚好生在意。”大圣欢喜谢恩,朝上唱喏而退。他等不得穷忙,即入蟠桃园内查勘。大家应该明白,这完全是玉帝无事找事,自找麻烦。把猴子收上天的本意,就是让他不闹-事,目的已经达到了,怎么又想起让他做事呢?做别的也就罢了,偏偏让他去管蟠桃园,猴子爱吃桃,3岁小孩都知道,玉帝居然不知道。难道玉帝是有意锻炼猴子的职业操守,以备大用?看不出来,反而有种陷人以罪,免得诛之无名的味道。有些人说孙悟空不是好员工,理由就有他监守自盗偷吃蟠桃,我不这样认为,玉帝的这个任命,是违反“猴性”的,就象1些企业的规度违反人性一样,不能怪员工不遵守,只能说老板脑子坏掉了。

《西游记》读后感结尾范文

《西游记》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阅读它的同时获得不一样的启迪。有的人喜欢其中人物的性格;有的人喜欢其中孙悟空降妖除魔时的风采;有的人喜欢它整体的剧情;有的人研究它的历史背景;有的人甚至把它当作某种预言。但依我来看,《西游记》就是一部小说,一个单纯的神话世界,只不过从中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愿望罢了。 

《西游记》中的人物塑造是十分成功的。唐僧师徒、众神、妖魔鬼怪都个性鲜明。

唐僧乃是金蝉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转世,是十世修来的好人,吃一口他的肉就可以长生不老。他怀有一颗仁慈的心,没有什么神通,自然就成了妖魔鬼怪下手的对象。唐僧不远万里去西天取经,就是希望能造福众生,使天下太平。他就像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胸有大志,但力量微薄。万水千山,妖魔到处都是,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是绝对不行的,因此他就需要收徒弟。这就同一个国家的治理绝不能靠一个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唐僧这个人物的特点是仁慈和执着。在取经的路上他遇到千难万险,每次都几乎丧命,但他从没因为困难而停滞不前。 

唐僧的仁慈是无人能比的,他曾因为仁慈错把孙悟空打死的白骨精当成人,并将孙悟空赶出师门。虽然这样,但我认为这种仁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毕竟善良比恶毒好,仁慈总比残暴好。待人宽厚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路上全靠他降妖除魔,才能使唐僧最终到达西天。

孙悟空这个人物地反封建的杰出形象。从学本领到大闹天宫,他始终是以理为重而不畏强权的人物。封建等级观念在他面前无比脆弱。他敢直言玉帝的过错,敢于大骂那些无用的神仙,敢于三番五次地找如来论理。也许有人想说孙悟空做事不想后果,但我认为我们就是因为在某些方面过多的考虑后果而使某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没有完成。或许我们这一代人就是缺少一种勇于面对勇于创新的精神。如果因为后果不好就不做的话,那我想至今不会有人登上珠穆朗玛峰,没有人到达过南极点,也没有人登上过太空。我们应该学习他的那种精神,那种不畏强权,万事理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

再讲讲玉帝吧!玉帝犯过很多错,有些是小错,有些是大错。小错暂且不提,但有些大错也真值得思考一下。有一节中,他为了惩罚一个犯了错的郡侯,使该地三年不落一滴雨。土地荒芜了,树也枯死了。百姓饿的饿死,病的病死,只有一些年轻力壮的带着家人逃荒去了。一个人犯下的罪,却要千千万万无辜的人来替一个人抵命。这个玉帝实在不该。别人都说神的心胸是开阔的,可玉帝却因一些小错而不原谅那个郡侯,这难道是心胸开阔的表现吗?我认为,我们应该以玉帝为戒,时时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他人,万事理为先,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愿望来判断是非。犯了错并不可怕,怕的是不假思索,不加改正,怕的是下次犯同样的错。

如来佛祖这个人物也塑造的别具特色。我想他给读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应该是他法力的高强和他那张时刻保持笑容的脸,如来佛的法力无疑是《西游记》中最强的。他只是略施法术就破了孙悟空的法术,还将他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之久。他那张永远保持笑容的脸使他变得温和,而不象有些大仙一样整天板着脸。他那张笑脸和别人的不一样,他的脸上包含了热情、关怀和铁面无私。他关心众生,关心一路拜佛求经的唐僧师徒。他的铁面无私更是令我感到震憾,可以大义灭亲地将自己的亲娘舅打回原形。

谈完了人物塑造,又来说说《西游记》整体。我在前文中写到,《西游记》本身是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愿望的,我觉的作者首先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自由。孙悟空就是这个愿望的具体体现。他为了自由,可以大闹地府、龙宫、天宫,可以说整个神的世界被他闹了个底朝天。孙悟空之所以这样无法无天,这是因为他不想受别人的制约。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这是一种十分美好的享受,是一种幸福。

其实我们常常觉得累就是因为被一些东西束缚而造成的。科学家累吗?学者累吗?军人累吗?肯定累,单他们的累只是肉体上的累,几天就能恢复。而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累是在精神上,是累在灵魂里。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发展,那种追求自由的精神已经被逐渐消磨了,人类变得麻木、无知、残暴。我们应该找回人类祖先的伟大精神——追求自由的精神并且开拓进取,寻找更大的自由。

一部《西游记》指出了做人的道理,指出了为官之道,指出了人类发展的道路:力量源于《西游记》,精神源于《西游记》,成功源于《西游记》。

本文来源:http://www.gdhonghuitai.com/content-71-637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