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诗

徐志摩爱情诗集(锦集5篇)

| 点击:

【www.gdhonghuitai.com--爱情诗】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徐志摩爱情诗集(锦集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 徐志摩爱情诗集

  林徽因对徐志摩说:“你现在明白我,总不算太晚,明白了,就知道不值了。我是这么想要生活安逸的人,心理上受不了半点折磨,偏偏你又喜欢这种折磨,弄的我也痴痴的傻哭傻笑。其实,你如果能想通了,不要那么伤感,我的心里也就不那么沉甸甸的了。我说,你并非真的明白我,还在于你不清楚,我是那么在意做人,那么依赖别人的赞赏过日子的人。”

  徐志摩说:“你当我真不明白,我如果没有愁过你的愁,没有思虑过你的思虑,我不配说我爱你。”看到这里,弹幕炸锅了,纷纷竖大拇指说“牛逼”,“情圣”不是闹着玩儿的。我只想感慨,志摩兄是真爱他的徽徽啊!

  这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出国之前,她最后一次来找徐志摩谈心,也可以说是一次“告别”,对两个人的感情划上了一个句号。临别,徐志摩说,徽徽你走吧,别理我,让我一路下山数着台阶喊你,你烦也听着,不多久,你就再也听不到了。悲伤的大提琴声将这份离愁别绪渲染的淋漓尽致!林徽因一双泪眼,转过身去,一步一步下山去了,可徐志摩却只是望着她的背影,一个字都没喊,也许,在他内心深处,呐喊声早已震彻五脏六腑了!

  林徽因走了以后,徐志摩消沉了许久,直到陆小曼的出现。她仿佛是一朵明媚的红玫瑰,风姿绰约,香艳动人,活泼迷人的性格又像是一团跳跃的火苗,照亮了他灰暗多时的天空。陆小曼是圈内好友王庚的妻子,王庚是一名军人,陆天性追求浪漫,二人缺乏共同语言,加上王庚长期在军队,两人是分居异地,陆为了排遣心中寂寞,常在欢乐场中寻觅快乐,以填补内心的空虚。徐志摩的出现,让陆小曼看到了和自己丈夫完全不同的男人,徐的浪漫、诗情、才华都让她欣赏,同时徐的细腻、体贴也让陆小曼尝到了被人懂的滋味。两个人仿佛在滚滚红尘中遇到了知音,电光石火般的恋情一发不可收拾!

第二篇: 徐志摩爱情诗集

  古往今来,婚姻状况差得过张幼仪的女子恐怕也没几个。

  梁实秋曾描写徐志摩:“他饮酒,酒量不洪适可而止;他豁拳,出手敏捷而不咄咄逼人;他偶尔打麻将,出牌不假思索,挥洒自如,谈笑自若;他喜欢戏谑,从不出口伤人;他饮宴应酬,从不冷落任谁一个。”

  但是,随和潇洒的诗人对待自己不爱的结发妻子,冷漠残酷极了。

  嫁给一个满身恶习、拳脚相加的无赖,算不算坏婚姻?充其量是遇人不淑吧,坏在明处的人伤得了皮肉伤不了心。

  但他不同,对别人是谦谦君子,唯独对她,那种冷酷到骨子里的残忍不仅让人心碎,更是对自身价值的极度怀疑与全盘否定:自己果真如此不堪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吗?自己没有别的出路吗?

  1、徐志摩第一任老婆张幼仪:小脚与西服不搭调

  张幼仪: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同时又是徐志摩的父亲、徐氏家族大家长徐申如疼爱的儿媳兼养女。

  张幼仪3岁那年,母亲曾给她缠足,到了第四天早晨,再也忍受不了妹妹尖叫声的二哥张君劢出面阻止。就这样,她成了张家第一个天足女子。但是,在徐志摩眼里,仅仅拥有天足,并不等同于新女性,“对于我丈夫来说,我两只脚可以说是缠过的,因为他认为我思想守旧,又没有读过什么书”。

  在嫁入徐家几年之后,张幼仪从仆人口中得知,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她的照片,就嘴角向下一撇,充满鄙夷地说了一句:“乡下土包子!”

  1917年,经过张君劢、蒋百里等人的引荐,徐申如以1000块大洋的代价,让徐志摩拜在梁启超门下,成为入室弟子。1918年,张幼仪生了儿子阿欢,即徐积锴,这个徐家长子长孙的诞生,标志着徐志摩已经为家族初步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在恩师梁启超的建议下,他于1918年8月前往美国,自费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克拉克大学历史系学习。

  从结婚到出国留学,他和张幼仪结婚将近3年,相处的时间加起来却只有4个月左右。用张幼仪的话说,“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我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1920年9月,徐志摩离开美国前往英国,于同年10月进入伦敦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一口气注册了6门课的徐志摩,随后却陷入对16岁少女林徽因如痴如醉的追求中。

  1921年春天,张幼仪来看徐志摩。当她乘着船满怀希望地到达法国马赛港时,一眼从人群中认出穿着黑色大衣、脖子上围着一条白丝巾的徐志摩。“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因为他是那堆接船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的表情的人。”张幼仪的心立刻凉了一大截。

  张幼仪初到欧洲,和徐志摩在伦敦住了一段时间。徐志摩由于荒废学业和兴趣转移,在英国朋友狄更生的帮助下,从伦敦大学转到康桥(近建桥)大学,夫妻二人因此搬到离大学6英里的小镇沙士顿。

  张幼仪本以为自己出国后可以重拾因结婚生子而中断的学业,没想到却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家庭主妇,买东西、洗衣服、打扫房间、准备一日三餐。挥霍无度的徐志摩,只从徐申如寄来的支票中拿出很少一部分,交给她维持家用。

  1921年9月的一天早晨,徐志摩告诉张幼仪,他的一位女朋友当天来访。张幼仪误以为是徐志摩喜欢上的人,事实上那个女孩是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毕业、即将回国的27岁的袁昌英。

  在张幼仪的记忆里,袁昌英头发剪得短短的,擦着暗红色的口红,穿着一套毛料海军裙装,在穿着丝袜的两条腿下,竟是一双穿着绣花鞋的小脚。徐志摩把袁昌英送走后,张幼仪评价说:“呃,她看起来很好,可是小脚和西服不搭调。”徐志摩身子一转,失态地尖叫道:“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

  一周后,徐志摩突然从家中消失,留下怀孕的妻子独守空房。两人的婚姻生活至此走到尽头,张幼仪觉得自己像是一把被遗弃的“秋天的扇子”。

  看着他避之唯恐不及地逃离,你会以为她是多么不堪的女子,可是,恰恰相反,在这段婚姻中,他才是真正高攀的`那个。

  她家世显赫,兄弟姐妹十二人。二哥张嘉森在日本留学时与梁启超结为挚友,回国后担任《时事新报》总编,还是段祺瑞内阁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和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四哥张公权二十八岁即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是上海金融界的实力派。

  为了让她嫁得风光体面,在夫家获得足够的地位与重视,她的娘家人用心良苦,特地派人去欧洲采办嫁妆,陪嫁丰厚得令人咋舌,光是家具就多到连一节火车车厢都塞不下,是她神通广大的六哥安排驳船从上海送到海宁硖石。

  至于他,不过是硖石首富徐申如的儿子,想拜梁启超为师,还要通过显贵的大舅子牵线搭桥。

  可惜,所有的努力都无法让他爱她,哪怕只是微乎其微的一点点。

  一天早晨,徐志摩的朋友黄子美前来敲门,说是带来徐志摩的口信。黄子美问道:“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徐志摩给出的离婚理由是:“小脚与西服不搭调。”黄子美离开后,张幼仪向正在巴黎访学的二哥张君劢求助。张君劢在回信中劈头第一句却是:“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然后告诉妹妹:“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

  张幼仪到法国后,被学业繁忙的张君劢安排到乡下朋友家里。那一段时间,张幼仪反躬自省,发觉自己的很多行为表现,的确和缠过脚的旧式女子没有两样。“经过沙士顿那段可怕的日子,我领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而不能回徐家。我下定决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

  怀孕8个月的时候,张幼仪随七弟张景秋前往德国。1922年2月24日,她刚生下二儿子彼得,徐志摩托人送来的离婚书信就到了。在张幼仪的一再坚持下,她和徐志摩见了面,在场的还有徐志摩的同学金岳霖、吴经熊等人。徐志摩拒绝张幼仪先征求父母意见再谈离婚的请求:“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直到此刻,张幼仪才知道徐志摩爱的是林徽因。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后,张幼仪以在新婚之夜没能用上的坦荡目光正视着徐志摩说:“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徐志摩欢天喜地地向张幼仪道谢,并提出要去看看刚出生的孩子。他在医院育婴房的玻璃窗外看得神魂颠倒,但“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这个孩子,要怎么活下去”。

  在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期间,张幼仪给徐家二老写信,告知自己已怀孕并想读书,徐申如从此按月给她300块大洋。在德国,张幼仪用这笔钱支付学费连同生活费。她雇了一名40多岁的维也纳女子当保姆,并在保姆的帮助下,申请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就在张幼仪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的同时,徐志摩于1922年8月追随不辞而别的林长民、林徽因父女返回中国。11月8日,他在《新浙江·新朋友》上刊登《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我们已经自动挣脱了黑暗的地狱,已经解散烦恼的绳结……欢欢喜喜地同时解除婚约……现在含笑来报告你们这可喜的消息……”

  1925年3月19日,3岁生日刚过完不到1个月,彼得因腹膜炎死于柏林。而此时的徐志摩,却因和有夫之妇陆小曼的爱恋而闹得满城皆知,为躲避舆论,奔赴欧洲。3月18日,徐志摩在父母的催促下准备到柏林,他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抱怨说:“再隔一个星期到柏林,又得对付张幼仪了,我口虽硬,心头可是不免发腻。”

  徐志摩赶到柏林,在殡仪馆里紧抓着彼得的骨灰坛子掉下眼泪。3月26日,他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破天荒表达了对张幼仪的敬重之情:“C(张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将来准备丢几个炸弹,惊惊中国鼠胆的社会,你们看着吧!”

  2、徐志摩第二任老婆陆小曼:商场上打出一片天地

  1926年10月,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京的北海公园举行婚礼,婚后回到海宁硖石,与徐志摩的父母同住。张幼仪则说服徐家父母,让长子阿欢随她安顿在北京。陆小曼不拘小节的浪漫狂放,令徐家父母深恶痛绝。

  一个月后,徐家父母离开家乡,到北京投奔张幼仪。他们把张幼仪认为养女,并将财产分为3份:老夫妻留1份;给徐志摩和陆小曼1份;张幼仪和阿欢1份。在徐志摩放弃家族责任的情况下,张幼仪实际上已经成为徐氏家族的掌门人。

  1927年初,张母去世,张幼仪带着阿欢回上海奔丧并留在上海。她先在东吴大学任德语教师,随后开办了上海第一家时装公司——云裳时装公司。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是她的公公加养父徐申如。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徐志摩在1927年8月3日写给周作人的信中说:“我新办两家店铺;新月书店老兄想必听过,还有一家云裳时装公司,专为小姐、娘儿们出主意的,老兄不笑话吗?”

  云裳时装公司开办不久,张幼仪接受时任中国银行副总裁的四哥张公权的提议,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独当一面,才干突出。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的飞机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在合法妻子陆小曼无力操持的情况下,依然是张幼仪以她的冷静果断处理了一切:让八弟禹九带领13岁的阿欢前往济南认领遗体。公祭仪式上,陆小曼想把徐志摩的衣服和棺材都换成西式的,被张幼仪坚决拒绝。

  抗日战争期间,张幼仪囤积军服染料,等到价钱涨到100倍,再也没法从德国进货的时候才卖掉,赚到一大笔钱。之后,她又用这笔钱作资金,投资棉花和黄金,依旧是财星高照。

  1949年4月,张幼仪离开大陆移居香港。她的楼下邻居苏纪之医生与妻子离婚,带着一个女儿和3个儿子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苏纪之向张幼仪求婚,张幼仪分别向二哥、四哥征求意见。

  四哥张公权始终没有回复。一直告诫妹妹要遵从自己内心感受的二哥张君劢一会儿发来电报说“好”,一会儿又改变主意说“不好”。在反复踌躇之后,这位新儒学代表人物来信表态:“此名教事,兄安敢妄赞一词?妹慧人,希自决。”

  在这种情况下,张幼仪只好给远在美国的儿子阿欢写信:“母拟出嫁,儿意云何。”相对于困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儒学名教的张君劢,阿欢表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文明价值观。他回信道:“母孀居守节,逾30年……母职已尽……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1953年,53岁的张幼仪和苏纪之在东京举行婚礼,之后共同生活了20年。1972年,苏纪之因肠癌去世。张幼仪搬到美国,住在儿子附近。1988年,她以88岁高龄逝世于纽约,安葬在市郊墓园,墓碑上刻着“苏张幼仪”4个字。

  在她去世八年后的1996年,她的侄孙女张邦梅为她撰写的英文版传记《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出版。书中,她这个从婚姻中突围并升华的女子坦陈:“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关于张幼仪奋发图强的人生经历,她自己说过,“我一直把我这一生看成两个阶段:‘德国前’和‘德国后’。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

  梁实秋在《谈徐志摩》一文中,对张幼仪评价得最为中肯:“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尊重。”

  3、他是风花雪月的诗,她是踏踏实实的人

  和那些他爱的女子不同,她或许不够有趣,却诚恳务实;她或许不够灵动,却足以信赖;她或许不够美丽,却值得托付。

  婚姻的神奇之处在于点金成石,温柔被经年的婚姻一过滤便成了琐碎,美丽成了肤浅,才华成了卖弄,浪漫成了浮华,情调成了浪费,很难见到夫妻多年还能够彼此欣赏相互爱慕,即使恋爱炙热如徐志摩陆小曼,婚后一语不合也烟枪砸脸。

  糟糕的婚姻可怕吗?它不过像一所学校,你在其中经历了最钻心的疼痛、最委屈的磨炼、最坚韧的忍耐、最蚀骨的寂寞、最无望的等待。以这样饱经考验的心面对未来,还有过不去的坎吗?

  最怕永远面对的是过去,背朝的是未来。

  4、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感悟

  什么是好姑娘?知书达理、温文典雅、克己复礼、贤惠善良……当然,这只是定语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好姑娘才能赢得好婚姻。

  真的吗?如果世间事如此顺理成章,又何来张幼仪的苦痛?

  她真是个隐忍的好姑娘,可是,婚姻并不因为她的“好”而变“好”。

  你永远拥有从一段不愉快婚姻中解脱的主动权,如张幼仪一般,重新为人生按下一个FastForward(快进)键。

第三篇: 徐志摩爱情诗集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他的诗,风格欧化,流动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情感真挚充沛,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徐志摩留学英美,交游广阔:胡适、梁启超、郁达夫、沈从文、罗素、狄更生、泰戈尔、曼殊斐儿……无一不是社会名流兼文化名人。长辈与他亦师亦友,同辈与他亲密无间。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但是,总是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徐志摩内心却有解不开的“烦恼结”。

  徐志摩在婚姻的低潮期写下名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其实他一生的风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徽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仪,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可这时徐志摩的“烦恼结”已系在了林徽因身上。林徽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长民也是社会名流。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两人虽然相知很深,但最后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后来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的因缘也是一段佳话。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

  徐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陆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与徐志摩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两人的恋情成为当时最轰动的社会新闻之一。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折磨后终成眷属,而婚礼上还遭到证婚人梁启超声色俱厉地训斥:“希望勿再做一次过来人。”婚后的徐志摩并非进了天堂,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而陆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费才华,她挥金如土的习性也使诗人入不敷出。在种种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创作陷入了“穷、窘、枯、干”的境地(另据有的传记作者透露,在结识陆小曼之前,徐志摩与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有过短暂而隐秘的恋情,赛珍珠直到晚年才透露了这一消息,而徐志摩始终未留一字痕迹)。

  徐志摩在北平教书,而陆小曼坚持留在上海,于是徐志摩只得经常在平沪两地奔波,“总想飞”的诗人还特别喜欢乘坐当时并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飞机。悲剧终于发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机从南京飞向北平,因为他答应20日要帮助林徽因筹划一个学术讲座。飞机在山东党家山上空撞山炸毁,想飞的诗人死于飞。

  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到1965年她辞世也没能实现。

第四篇: 徐志摩爱情诗

  一、短暂人生

  徐志摩是民国时期的天才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大力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徐志摩在36岁时因飞机失事英年早逝,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诗集,在散文、小说方面均有一定建树。广为人所熟知的是《再别康桥》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唱:“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一个商贾世家,其父徐申如是硖石商会会长,人称“硖石巨子”。徐志摩的一生与三个女人的感情生活交织,串成一生的传奇爱情故事。他不愿受世俗的牵绊,苦苦找寻内心独特的自我。感情方面的“任性”行为,在当时没有得到老师梁启超的理解,也不能被他的父母亲朋在内的很多人所接受。短短的一生才情满满,矢志追求自由的爱,爱情给他带来了非凡的创作灵感,也带来了刻骨铭心的伤痛。

  1923年春天,徐志摩在北京成立俱乐部,创作文艺作品并演出,出于对大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徐志摩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由此而生。新月社从成立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贯穿始终,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是社团的中坚力量,在这个平台上取得一生最辉煌的文学成就。

  二、感情生活

  徐志摩18岁时与其小三岁的张幼仪结婚,但父母包办的婚姻让他觉得并非真正的爱情。后来旅英邂逅林徽因,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毅然与张幼仪离婚,却也没能和林徽因开花结果,这段感情擦肩而过,林最后嫁给了梁思成。徐志摩第三段感情是和陆小曼擦出了火花,由于陆小曼是朋友王赓的妻子,因而这段感情纠葛饱受非议。

  1、一生有大爱——张幼仪

  徐志摩的原配张幼仪,出身于当时中国政界的显赫家庭。二哥张君劢是中国民主社会党的领袖,被誉为“中华民国宪法之父”;四哥张家璈是中国金融界的巨子,被誉为“中国现代银行之父”。但徐志摩以不了解张幼仪而执意反对,但在家人的压力下最终接受了这段婚姻,在1915年与张幼仪完婚。

  婚后两人也没有产生感情,不久徐志摩去了天津读大学,随后到美国留学,1920年到了英国。在伦敦一所女子中学邂逅林徽音,虽然林徽音比徐志摩小了七八岁,但徐志摩认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爱情,郎才女貌一见钟情,二人迅速坠入爱河。1921年徐志摩与林徽音正热恋时,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写信给徐志摩,提议张幼仪到英国伴读,想给二人提供相处的空间以增进感情。但徐志摩当时一心爱着林徽音,在张幼仪到英国后提出离婚,并最终在1922年和张在柏林协议离婚。

  张幼仪是一个念过书的中国传统女性,离婚时才22岁,之前为徐志摩生下两个孩子,大儿子彼得早逝。离婚后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在德国柏林留学攻读幼儿教育,没有选择再嫁,一心哺养幼子徐积锴。后来回国做德语老师,赡养侍奉徐志摩的双亲。张幼仪出任过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以及在服装公司担任总经理,在金融和商业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天分,体现了自身的价值。

  在徐志摩逝世后,张幼仪整理了他一生的诗歌,那些诗大多是写给林徽因及陆小曼的情诗。张幼仪没有因为女人的嫉妒将这些作品付之一炬,反而整理并集结成册出版,延续了徐志摩的文采和第二次生命。应当说,这种大爱源于她质朴的性格和对徐志摩才情的欣赏,其人格品德尤其难能可贵。1949年张幼仪到香港生活,后来又到了美国,1988年过世时已是88岁高龄,其一生经历简单又富有传奇色彩。

  2、一生的最爱——林徽因

  徐志摩一生感情与林徽音牵连在一起,扯不断理还乱,和林徽音的爱情滋养了徐的创作源泉,这个阶段创作了大量热情奔放的诗歌,歌颂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向往。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在段祺瑞执政时期当过司法总长,后担任总统府外交委员会事务长。1920年初,林长民被政府派往国外考察,带爱女林徽因同行,在英国林长民和徐志摩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同时,徐志摩发现自己疯狂地爱上了林长民的女儿,不惜与张幼仪离婚以求和林长相厮守。即便林徽因选择回国以逃避这段感情,徐志摩追回国内仍然苦苦纠缠,甚至在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恳请为自己做媒。但最后这段感情相见恨晚、有缘无分,林徽因嫁给了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的儿子,也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的梁思成。

  徐志摩的爱情乌托邦受到沉重打击,内心极度痛苦,沉沦了一段时间。即使后来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仍暗恋林徽音,一直与她保持着联系,林、徐之间的感情寄托还流露在他们的诗作当中。林徽音当时写了一首诗:“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生活的模样。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徐志摩回应:“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不小的流言蜚语,冰心曾写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隐晦地影射此事,而林徽因却给冰心送了一坛山西老陈醋。

  1931年11月林徽音准备在北京协和礼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搭乘飞机由南京前去捧场,飞行在济南失事徐志摩遇难,天妒英才终年36岁。空难发生时,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正在山东,赶到空难现场捡回一块飞机残骸,带给了妻子林徽因,林把这块残骸挂在自己的卧室床头保留到老。应当说,林徽因是理性的,也是非常聪明睿智的,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方法,也得到过徐志摩的真爱。林徽因曾对徐说过:“我不是没有来,只是无缘留下”,表达自己内心对这段感情的真正感受,二人称得上是灵魂伴侣。徐志摩去世后,林徽音提议设立志摩文学奖,建立图书馆及纪念馆来怀念这位天才诗人。

  林徽因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位女性建筑家,在知识女性中却没有一个真正能够读懂她的朋友,从一贯的行事风格也看得出有知识分子的风骨,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1955年4月,饱受肺病折磨的林徽因去世,终年51岁。

  3、一生的非议——陆小曼

  1925年,失恋痛苦中的徐志摩,在北京认识了朋友王赓的妻子陆小曼。陆小曼的父亲陆建三曾留学日本,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官至民国财政部赋税司司长,后来弃政从商担任一家银行的总经理。陆小曼和王赓的婚事是由父母包办,二人的性格不和,王赓事务繁忙经常不在家,所以托徐志摩陪小曼玩。当时徐志摩失恋需要有人安慰,而小曼长相甜美兼有才气,比林徽因更多一份妩媚。二人在一起游山玩水,研究诗词曲赋,被彼此的才华所吸引,烈火遇干材燃出了强烈的火花。这段不伦之恋,自然遭到了父母和朋友的极力反对,而他们却依然不管不顾,活在两人世界中。郁达夫曾说:“忠厚柔艳如小曼,热情诚挚若志摩,遇合在一道,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哪里顾得到纲常伦教,哪里顾得到宗法家风?”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坚决反对徐与陆小曼在一起,劝说他与张幼仪复婚,父子为此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徐父拗不过,只好设置障碍,说如果梁启超做证婚人就同意婚事。徐志摩于是找到胡适,请他出面说服梁启超出席婚礼。梁启超在婚礼上训斥道:“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白头偕老。”

  徐志摩和陆小曼于1926年结婚,婚后到上海定居,徐志摩写出了大量诗作,先后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和《猛虎集》等诗集,其代表作《再别康桥》就诞生于这个时期。他俩度过了一段幸福时光,不久陆小曼恢复了以前的奢侈生活,挥霍浪费甚至吸食鸦片。徐志摩只能奔波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到多所大学讲课、编纂诗文,赚取生活费维持家庭开支。

  徐志摩过世那年陆小曼只有29岁,很快被世家子弟翁瑞午包养,此举引起徐志摩生前一帮好友的强烈不满,为了不让故人地下难堪,大家请胡适出面,与陆小曼沟通但无果。陆小曼完全不在意外界的指责漫骂,也不做任何的回应,如她所说:“冥冥间,睡梦里,仿佛我看见、听见了志摩的认可”。1933年清明节,陆小曼独自一人去了硖石给徐志摩上坟,之后写了一首诗:“肠断从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应该说,她的情感随着徐的离世已经灰飞烟灭,她的精神世界已经跟着徐志摩而去了。

  陆小曼后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戒掉了鸦片,开始写文章、翻译外国名著。1965年4月陆小曼病逝,过世前留下遗嘱求与徐志摩同墓而不得。应当说,陆小曼如同一支娇艳的礼花,点燃了徐志摩的创作激情,只是那束光芒太过耀眼,燃烧了徐志摩,也燃烧了她自己。

  三、浪漫诗人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精彩绝伦,才情与爱情纠缠在一起,伦理与恋情争议不绝。既是天才诗人,留下很多精美的诗篇;又奋不顾身追求自由浪漫的爱情,写情伤情一生。生活在诗人眼中是一件艺术品,他热爱歌颂大自然,体味生命的真谛,浓烈的浪漫主义的色彩浸润在各个诗篇之中。蔡元培曾如此评价:“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迳都是诗”。

  徐志摩有自己的恋爱观,认为经过需要了解对方,互相理解、共同的志向才是婚姻的基础,并不赞成西方的自由恋爱。徐志摩穷其一生寻找自己真正的爱情,在个人的世界里塑造了“乌托邦”式的精神家园,爱情是其一生中最有营养的田野,是其创造灵感的源泉,徐志摩曾经说过“婚姻是人生唯一的要事”。有人认为他用情不专,其实是不了解徐志摩,徐志摩对于林徽音与陆小曼的爱情肯定是付出了真情的,不然他的情诗也不可能那么真挚感人、深入骨髓。一个人一生获得一段珍贵的感情尚且不易,何况触碰到三段情感,仅就此而言,浪漫诗人徐志摩的一生应无遗憾。

第五篇: 徐志摩爱情诗

  女陆小曼,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执意要嫁给徐志摩,徐陆两人可谓是“作”到一起去了。

  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双方父母百般不愿的情况下结婚了,一对追求自由、浪漫、情调的男女,他们的婚姻会是什么样的?上楼梯时,陆小曼娇嗲嗲的说:“我累了”,徐志摩可以马上抱起她上楼,而这一幕足以让徐志摩的母亲心疼的大哭一场;陆小曼夜生活丰富,习惯晚睡晚起,一觉睡到下午才起床的习惯令公婆深深不满!诸如此类,徐志摩的父母对陆小曼产生了很大成见!陆小曼患有胃病,发作时疼痛难忍,因翁瑞午的引诱开始吸食鸦片,以麻痹胃病的疼。徐家二老再也难忍这个儿媳妇,搬去和张幼仪同住(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后,徐家二老将张幼仪认作了义女)。

  陆小曼喜欢买买买,追求高端生活,漂亮的衣服,赶夜场舞会,逛戏园子,打牌,徐志摩为她雇了14个佣人进进出出,如果说这些高消费是昂贵的,对于徐志摩的赚钱能力来说,他努一把力,还是可以满足陆小曼的。当时,图书馆职员的月薪只有五元,而民国的部长月薪也不过600元而已,徐志摩身兼数职,在好几所大学任教,课余时间还作诗写文赚取稿费,综合下来他每月可赚一千多元,按理说吸金能力很强了,可还是不够陆小曼花。陆小曼习惯了挥金如土,过招摇奢靡的生活,加上染上了鸦片的瘾,银行账户上常常是亏空,透支,以至于张幼仪看不下去,常为他们贴补。

  徐志摩为了赚到更多钱,满足妻子开销,他常常处于一种风尘仆仆、两地奔波的状态,穿行在不同的大学之间,明明自己收入很高,可他的衣服穿的磨破了洞都没舍得添置新衣。陆小曼挥霍无度,徐志摩身心俱疲,往日的激情在此刻显得那么不堪一击,与此同时,徐志摩更加没有精力顾及自己的父母双亲和儿子阿欢。才华横溢的诗人徐志摩,为生计磋磨的全无诗兴,尽显疲态。就连徐志摩母亲去世,也是张幼仪在徐家帮忙操办丧事。他能够在诗意大发时口吐莲花,可落入到实地生活中,却像是一个需要人照顾的孩子,和陆小曼那个同样孩子气的女人在一起,日子难免令人担忧。

  但自己选的妻子,跪着也得哄,以上种种都没有影响徐爱陆,爱这个东西在诗人心中是很神圣的,虽然幸福感被生活揉搓的大大减弱,但他仍爱她。从这个方面来说,陆小曼何其幸运。那些大骂徐志摩渣的,看到他对陆的专一,估计也无话可说了,最多来一句“恶人自有恶人磨”,言外之意是陆小曼降服了徐志摩这个浪子。

  徐志摩得知林徽因在东北染上了肺结核,赶忙去看望她。当两人再次见面,四目相对,时间仿佛倒回了在剑桥留学的那段美好光阴——她,始终存在他心底的某个角落。人生就是这样,娶了白月光,天长日久,她会变成平淡寡味的白米饭;而娶了红玫瑰,距离拉近,曾经的衣香丽影,烈焰红唇,则会变成墙上的蚊子血。陆小曼变成蚊子血了吗?并没有。虽说徐志摩心中挂念林徽因,但旧情已远,过去的一切都转变成了友情,徐志摩还是甘愿回到陆小曼的温柔乡。

  她花钱大手大脚,他就努力去挣,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供养她。对陆,徐也算竭尽所能了。他拮据到什么地步呢?因为常常要在北京和南京之间奔波,为了节省机票开支,他常常蹭邮局的免费飞机,在一次去北京的飞机上,遇到了大雾,飞机撞山出事,一代诗人徐志摩连同他的浪漫、他的自由、他的爱情,他背负的谩骂,他获得的掌声,一切的一切,都随风而逝。

  关于徐志摩飞机失事是遭到了报应这一种说法,我不以为然。我认为所谓的因果报应只是一种价值观,一种道德观而已,它并不能用来解释一切,它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通过观察网友们发的弹幕,我惊奇地发现许多95后甚至00后的小朋友们的思想越来越返祖,包括许多接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思想的进阶程度都远不及前人,被民国初那一辈的文化人远远的甩了N条街,难道我们经历了百年的风雨洗礼,思想见识竟开了倒车,还不及民国时的文化先辈?

  我绝不主张一刀切掉旧的事物,但亦绝不站队内心空虚、毫无主见、没有任何思想,只会用道德来武装大脑的做法,也决不会声援用道德绑架普通人的思想准则这一行为——当思想空虚、贫乏,道德就沦为助人发声的扬声器。

  徐志摩的人生随着飞机的撞山戛然而止,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也划上了休止符。有人说,徐如果不死,他和陆小曼的故事也未必可以有一个好的结局,可惜没有如果,人生每时每刻都是现场直播。有人喝彩就有人唱衰,不光是爱情,还包括所有领域的事。我们,包括徐当时的那些朋友们,也都只是一个看客而已,在自己的人生里,做好自己的主角才是要紧的。最后,愿所有的故事都能如徐志摩的那句台词那般洒脱:我不后悔。

本文来源:http://www.gdhonghuitai.com/content-92-1537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