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翻译

儒家经典《论语》原文翻译范文三篇

| 点击:

【www.gdhonghuitai.com--原文翻译】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儒家经典《论语》原文翻译范文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儒家经典《论语》原文翻译

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译文】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3.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4.寝不尸,居不容.

【译文】(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译文】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

6.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译文】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8.过犹不及.

【译文】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篇二】儒家经典《论语》原文翻译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回答子路和冉有的同一个问题,内容完全不同。答子路的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的是:“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篇三】儒家经典《论语》原文翻译

《论语》教学已接近尾声。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它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本文来源:http://www.gdhonghuitai.com/content-69-1536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