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翻译

鹿鸣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7篇

| 点击:

【www.gdhonghuitai.com--原文翻译】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鹿鸣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鹿鸣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鹿鸣原文鉴赏

【题解】

《鹿鸣》是《诗经》里面《小雅》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朱熹《诗集传》云:“此燕(宴)飨宾客之诗也。”又云“岂本为燕(宴)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也就是说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原文】

呦呦鹿鸣[1],食野之苹[2]。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3],承筐是将[4]。人之好我,示我周行[5]。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6]。我有嘉宾,德音孔昭[7]。

视民不恌[8],君子是则是效[9]。我有旨酒[10],嘉宾式燕以敖[11]。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12]。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13]。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

[1]什(shí):十。

[2]呦呦(yōu):《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3]苹:《郑笺》:“苹,藾(lài)萧。”郭璞注:“今藾蒿也,初生亦可食。”

[4]瑟:一种弦乐器,像琴,二十五弦。

[5]簧:《毛传》:“簧,笙也,吹笙而鼓矣。”

[6]筐:《毛传》:“筐,篚(fěi)属,所以行币帛也。”(篚:圆形的竹筐)

[7]将:进献。

[8]周行(háng):正道。姚际恒《诗经通论》:“周行,大路也。……犹云指我途路耳。”

[9]德音孔昭:《诗缉》:“嘉宾教益于我,皆有德之言,甚昭明矣。”

[10]视:《郑笺》:“视,古示字也。”

[11]恌(tiāo):轻佻。奸巧。

[12]是则是效:《毛传》:“是则是效,言可法效也。”

[13]敖:《毛传》:“敖,游也。”

[14]燕:通“宴”。敖:遨游。

[15]芩(qín):茜类植物。《释文》引《说文》:“芩,蒿也。”

[16]湛(dān):过度逸乐。

【译文】

鹿儿呼伴呦呦叫,同在野地吃艾蒿。我有满座好客人,鼓瑟吹笙来相邀。席间吹笙又鼓簧,献上礼品满竹筐。客人忠心爱护我,为我指明大方向。

鹿儿呼伴呦呦叫,同在野地吃青蒿。我有满座好客人,品德优秀名声高。教民宽厚别轻薄,君子学习又仿效。我有佳肴和美酒,贵客欢饮共逍遥。

鹿儿呼伴呦呦叫,同在野地吃野蒿。我有满座好客人,鼓瑟弹琴来相招。席间鼓瑟又弹琴,宾主和乐兴更高。我有美酒敬一杯,贵客欢饮乐陶陶。

【讲解】

《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朱熹《诗集传》云:“此燕(宴)飨宾客之诗也。”又云“岂本为燕(宴)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也就是说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为什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通过《鹿鸣》这首诗的简单分析,我们对周代宴飨之礼——包括宾主关系、宴乐概况,可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篇2】鹿鸣原文翻译及赏析

传说有个鹿国,住着许许多多的鹿精灵,它们由鹿王和鹿后管辖。王国和谐安宁,没过多久,公主出世了。举国欢庆,但很快就发现小公主竟生活在茫茫黑暗中——看不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国王万分悲痛,更加宠爱她,并为她取名为心晴,希望她能快乐的长大,每天心灵都是晴天。

小公主长大了,她知道自己于他人不同,自己看不见。她没有众多伙伴,只有一个出生在平民家的男孩,与她吹箫抚琴。他成了公主最好的伙伴。他叫忧鸣。夜晚,他们坐在屋檐上,忧鸣望着满天星辰,感慨:“夜好美,星辰更美。”公主静静聆听。继而问,夜真的那么美吗?”“当然,月亮洒下轻纱,星星快活得眨着眼睛……”

针之落地,鸟之空鸣,声声可闻

星之漫天,天之挂月,静静之欣

这个夜晚,心晴都在回忆忧鸣说的话,在想象星光的样子。她希望自己可以看见星光,哪怕是一眼,她愿意为之付出生命。心晴对星光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她经常缠着父王母后,宫女奴婢,让他们描绘星光的样子。听着听着,她心中生出一种强烈的欲望,她想得到星辰,想看到光明。几日之后,忧鸣与心晴又见面了。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忧鸣吹起那首他最喜欢的曲子。“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悠扬的乐曲又让心晴想起了自己的那个梦想。她低低地自言自语,可还是让忧鸣听见了。他想哥哥一样,搂着她,安慰她:“我听说月亮上有大仙能使你的眼睛复明,所以不要伤心了,到时我们一起去找他,好不好。”心晴点点头,半信半疑地问:“可是,这是真的吗?”“当然,我向你保证。”公主的心中有一丝希望,晚风拂面过,让人觉得柔柔的。

自此,心晴再没见过忧鸣。宫女们议论纷纷,认为一个平民,没有资格与公主做朋友。这些话让公主听到了,心晴把他们全都赶走。她听着风的呢喃,无名的忧伤爬上心头。她开始弹奏那首古曲,月光洒在她澄澈的脸上,她想起了忧鸣,他为什么不来见自己。

当晨曦照射进宫殿,忧鸣牵着心晴的手,飞奔到草地。他怜爱地望着心晴,他在心中呼唤心晴,他知道自己已无法保护她了……他在心中默念:这是最后一次见面,永别了,心晴。

心晴真的复明了,当她睁开第一眼时,她看到了金色的光辉,看到了生命的诗意美好。她兴奋地去寻找忧鸣,可始终寻不到他的身影。心晴继承了王位,虽然表面上挂着笑容,但那蓝色的眸子,却透出丝丝掩盖不了的忧伤。她还想着忧鸣——那个从小玩到大的伙伴。

心晴决定去问问那个给予他光明的大仙。哪料大仙淡然,悠悠地说:“不必谢我,你应该好好谢谢你的那个朋友,是他献出了生命,我才有机会赐予你光明。”心晴怔住了,她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儿……微风乍起,吹干了她的眼泪,抚摸着她的脸,试图抚平她的创伤。

又是寂静的夜,她独坐窗边,欣赏漫天的繁星。她在心中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为自己,更为忧鸣。

满天繁星,如心晴那双眼睛般漂亮,蓝色的眸子,像水一般澄澈。悠扬的古曲又响起:“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窗外

是夜

静悄悄的夜

风的呢喃

虫的乐曲

诉说凄婉故事

……

【篇3】鹿鸣原文翻译及赏析

鹿鸣原文及翻译注释

《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以下是“鹿鸣原文及翻译注释”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原文

小雅·鹿鸣

先秦:佚名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注释

⑴呦(yōu)呦:鹿的叫声。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⑵苹:藾蒿。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藾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⑶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⑷承筐:指奉上礼品。毛传:“筐,篚属,所以行币帛也。”将:送,献。

⑸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⑹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⑺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

⑻视:同“示”。恌:同“佻”。

⑼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⑽旨:甘美。

⑾式:语助词。燕:同“宴”。敖:同“遨”,嬉游。

⑿芩(qín):草名,蒿类植物。

⒀湛(dān):深厚。《毛传》:“湛,乐之久。”

【篇4】鹿鸣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篇5】鹿鸣原文翻译及赏析

先秦:佚名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注释

⑴呦(yōu)呦:鹿的叫声。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⑵苹:藾蒿。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藾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⑶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⑷承筐:指奉上礼品。毛传:“筐,篚属,所以行币帛也。”将:送,献。

⑸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⑹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⑺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

⑻视:同“示”。恌:同“佻”。

⑼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⑽旨:甘美。

⑾式:语助词。燕:同“宴”。敖:同“遨”,嬉游。

⑿芩(qín):草名,蒿类植物。

⒀湛(dān):深厚。《毛传》:“湛,乐之久。

赏析

《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篇6】鹿鸣原文翻译及赏析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雅》是周秦旧都的乐歌,地域就在西周王朝的国都“镐京”,“丰京”,约相当于现在陕西的长安县一带。“雅”,古文字写作“疋”,有记录书写的意思,古时发间又与“乌”相同,这正是秦地音乐的“乌乌”的特点,因为这是王朝故都,代表中原华夏的正统音乐,所以又被称为“夏”。“居楚而楚,居越而越、

居夏而”,夏与楚、越地区不同,音乐也与楚、越有别,这是久来的传统。谈政治的反映它引入国家政事,说是“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一共有105篇,分为《小雅》和《大雅》。

《小雅》与《大雅》相对而言,划分的标准有种种说法。《小雅》本来有八十篇,分为八组,每组十篇,但是其中有六篇佚诗,有题目,无歌词。现在实存七十四篇,每组以第一篇命名。《小雅》音乐的风格,古人的评价是“思而不贰,怨言不言,”反映了“周德之衰”,但还有“遣民之风”的特征。

【注释】:

呦呦:音优,鹿鸣声。

苹:皤蒿,俗名艾蒿。一说萍。

簧: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

承筐是将:古代用筐盛币帛送宾客。

示我周行:指我路途。

视:示也。

民:奴隶。一说自由民。

恌:音挑,佻,偷。

燕:一说通宴。

式:发语词。

敖:游逛。

芩:音琴,蒿类植物。

湛:音耽,过度逸乐。

燕:安也。

【赏析】:

《鹿鸣》描写宴会以美酒、音乐款待宾客,表现了待客的热情和礼仪。唐以后常用于举行招待乡试的考官和举子的宴会。诗以鹿鸣食苹起兴,不过正是表现适得其所的意思,客人得主人的礼遇。

【篇7】鹿鸣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赏析 鹿鸣

诗经赏析 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

①呦呦you):鹿的叫声。②苹:草名,即皤蒿。③簧: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这里指乐器。④承:捧着。将:献上。 ⑤好:关爱。(6)周行:大路。(7)德音:美德。孔:很,十分。昭:鲜 明。(8)视:示,昭示。恌(tiao):轻怫。(9)则:榜样。效:模仿。 (10)旨酒:美酒。(11)式;语气助词,无实义。燕:同“宴”。敖:同 “遨”,意思是游玩。(12)芩(qin):草名,属蒿类植物。(13)湛(dan): 快活得长久。

译文

野鹿呦呦不停叫,

在那野外吃青苹。

我有高贵的宾客,

相邀弹瑟又吹笙。

吹笙鼓簧悦宾客,

礼品成筐送上来。

众位宾客关爱我,

为我指路多广阔。

野鹿呦呦不停叫,

在那野外吃青蒿。

我有高贵的宾客,

品德高尚声名好。

教人忠厚不轻伙,

君子循规要仿效。

我备美酒和佳肴,

宾客宴饮乐陶陶。

野鹿呦呦不停叫,

在那野外吃芩草。

我有高贵的宾客,

弹瑟奏琴勤相邀。

弹瑟奏琴勤相邀,

融洽欢欣乐尽兴。

我备美酒和佳肴,

宴乐宾客心愉悦。

赏析

宴饮是一种仪式。无论是交往、酬谢、庆贺,还是狂欢、丧事,纯粹满足生理需求的吃喝已不十分重要,而十分突出的是吃喝这种特定形式所表达的.意义。换句话说,在宴饮之中,精神性的内客压倒了生理性的内容。

也许,宴欢这种仪式最能典型地说明我们生存中两种生存层面的结合:生物性层面和精神性层面的结合。

饥饿是生命的自然现象和欲求。饥肠镇键的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饱餐一顿,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人同饮食对象之间是一种实际的功利关系,没有多少精神性的内容可以言说。当一个人不是为了单纯满足生理欲求而宴饮时,他同饮食对象之间便主要是一种非功利的关系,这时,精神性的内容乃至审美因素(比如饮食样式、色泽、香味等)便突现了出来。在杯跳交错、大快朵颐、笠歌乐舞之中,人们制造出为了某一目的的特殊气氛,以满足特殊的精神上的需求。

在咱们中国,宴饮从来都同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人们赋予它特定的内涵,用它表达某种意义。尽管宴饮作为一种仪式,其地位似乎不如祭把那么正式和庄重,却是祭礼无法替代的。如果说祭托是以庄重方式进行的仪式,那么宴饮则是以轻松方式进行的仪式。

宴饮的最高形式是狂欢。人们借了饮酒吃肉这一机会,突破平时的社会规范的约束,暂时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放松平日里紧张的情绪,让受到压抑的精神和肉体得到解放。

人的饮食与动物的饮食之所以有不同,就在于它已不单是为了延续肉体生命的必需。

本文来源:http://www.gdhonghuitai.com/content-69-165951-1.html